第1部分(第3/4 页)
的感觉依然存在,在别人家中尤为强烈,甚至愈发显得格格不入起来。
所以后来易元喜欢往道士先生这跑,也不完全是为了蹭饭。一老一小,都是孤孤丁丁。没有妨碍,没有打搅,即使随手敲两下“啵啵”,也会自在轻松许多。
道士先生(三)
一直这么敲着念着,手会很酸,口会很干。但每次想起那一次道士先生那惊讶的表情,易元就如吃了菠菜一般。
“好像道士先生还从来没有夸过一个人吧?”这样想着,敲得就更加卖力了。其实最初时《金刚经》上的字很多是不认识的,本还想问问道士先生,最终却还是自己解决。因为即使问了、甚至翻字典了也还是会忘的,经上的字怪啊!那么就认半边,半边不认就在半边,总有认识的时候,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句,最终被易元解成“阿寸多四三白三口是法”。
念经,易元的诀窍就是不停顿,哇哩哇啦的念,把握好敲和念间的节奏。再就是心不能乱,嘴在动、手不停,就是个行家了。
“念了那么几年经,却从不见道士先生指点下错误,难不成他也不认识这些字?”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这被他改的面目全非,没有一点意义和逻辑,更没规律的《金刚经》居然被硬生生的背了给下来,也算奇谈一件。只要进入念经状态,啥问题都不用想,也不能想,难不成被改的千疮百孔的经文还能有意义不成?易元喜欢上了这种感觉,而且越来越喜欢,就像催眠一样。
一切的思绪,想法都无法在脑子里停留,一切都显得那么朦胧。每一次完了后易元都会感到极度的轻松畅快。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闲暇时,易元也看过很多书,武侠的,玄幻的,什么的都有。他总感觉自己这种状态和书中的某些情节很类似。
这样,那路旁的小庙几成易元的另一课堂,天天不辍。
村里的谣传是聪明乖巧的小易元已经从性子孤僻不合群到想当和尚了。那每天的“啵啵”声仍旧不断。
后来识字渐多,易元也自信能通读那《金刚经》了,可他从来没有把错误纠正的想法。
木鱼的“啵啵”声就这么伴随易元走过了童年,渐渐消除了那潜藏在灵魂深处的连易元自己也没觉得的阴暗。或者并不是因为这木鱼有多神奇,而是因为始终有一个老人陪着!
易元从不知道士先生叫什么,有否家人之类。就像道士先生没问易元曾经经历过什么一样。再敲鱼念经时,一老一少就这样颇有默契的坐着,很和谐,很静谧的样子。
如此持续了五年,直到易元到县里上高中为止。只有每年寒暑假才能回家一次。学业渐重,也不能如以前般厮混。因为易元也有走出穷困,见识下21世纪的愿望。
而且随着年纪增长,耳目濡染了外面的世界易元也多少有点知道自己拿敲鱼念经的举动多少有点滑稽,所以即使回家,也就是陪道士先生坐坐,也不再敲鱼念经了。
15岁高考进了重点大学,由于路途难走,等得了通知书才回村来告别。他想趁机挣点学费。毕竟让村里人养了这么多年,也该自己考虑了。
经过那个小山坳,却看到粗粗矮矮的黄桷树下那间破旧的小屋关上了木门。道士先生可是从来没这习惯的啊?夏日的黄桷树枝叶依旧繁密,其下被无数次欢笑热闹踩踏出的土地也已变的松软,长出杂草来。
见此情景,易元心里就陡升出股哀凉之感。
回到村子里,邻居就直接递过一张银行卡。“这是道士先生留给你的,他过元宵时着了凉,一下子没起的来。最后他拿出了这张卡说:‘娃上学辛苦,让他别为了拼钱给累着,这几十年大家捐的就拿去让他花去吧!’没多久就去世了。之后大家也还去过一次,感觉十分的冷清,没意思,也就都不大去了。”
易元接过卡,感觉浑浑噩噩,也不回家了,直向那伴随他走过黑暗,阴影的小屋疾奔而去。以前那默默的出现在身旁的另一个孤独的身影,现在发现以后再也不会有此机会了时,才感到他对自己是这么的重要!
看着就在小庙背面,朝着镇子方向的新坟。想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易突然觉得自己很混蛋。“一个老人为了自己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关怀备至。自己却连一个称呼都没有,难道自己就真的是不知道吗?一个单身无依的老人,每次看到那些小孩叫老“朽”们爷爷时不是也透着股期盼吗?他一人为十里八乡的老人们带去了欢笑,自己却要忍受孤独。他照顾了自己这么多年,默默地付出这一切,叫声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