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页)
征(crusade)。
【十字军东征】
说到十字军东征,就不得不提“乌尔班”这个名字。
乌尔班这个名字似乎与拜占庭五行相克,历史上有两个叫乌尔班的人让拜占庭百受蹂躏。两个人既不是英勇善战的骑士,也不是统领一方的领主,更可能手无缚鸡之力,但是他俩的威力却抵得上一万名骑士。
一个是教皇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II),十字军东征的始作俑者。自他做了一场精彩的宣讲以后,拜占庭算是惨啦,还差点亡国。
另一个乌尔班是匈牙利火炮专家,由他设计的乌尔班大炮给君士坦丁堡城墙致命打击,帮助奥斯曼帝国最终灭亡了拜占庭。
咱来说说乌尔班二世发动的十字军东征吧,至于它的起因,和耶路撒冷有着密切关系。
能够成为基督教、*教、犹太教三教圣地,是耶路撒冷的荣耀,可是乱世之中,荣耀不再是荣耀,而是撒旦的诅咒,这种诅咒甚至延续到了今天。
话说636年,*帝国控制耶路撒冷,哈里发们仍然允许基督徒来此朝圣,三百七十年间相安无事。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占领耶路撒冷(1010年)以后,当地的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惨遭摧毁,法蒂玛王朝还封锁朝圣的道路,残酷*基督徒。
除宗教以外,经济利益也是驱使十字军东征的重要因素。11世纪时期,西欧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与东方的贸易地位开始逆转,从被动变为主动,不仅向东方输出原材料,还输出劳动产品。商队一波又一波抵达东方,骑士和商人们亲眼目睹了东方的繁荣富庶,知道了什么叫高科技,什么叫高文化。然而,土耳其人的出现阻碍了东西的正常贸易,商队不仅被课以重税,还屡遭抢劫。
自1096至1291年,罗马教会数次下达收复圣地的命令,在教皇们准许下,西欧封建领主和骑士打着宗教旗号先后发动九次东征。
每次东征时,都有布道、宣誓以及授予十字架、任命每个参加者为教会将士的仪式。士兵们身着绘有十字架的战袍,装备画有十字架的盾牌和旗帜,“十字军”(crusader)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十字军东征被形象地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弯月”,这场声势浩大的东征运动,先后动员近两百多万人。不过,与其说它是运动,不如说是浩劫,不论是对掠夺者,还是被掠夺者,都是如此。
一开始,东征还是以捍卫宗教、光复圣地为目的,到后来却变了味儿,演变成一场对亚洲西部、地中海东部的侵略和劫掠,甚至在第四次东征时,十字军惨绝人寰地血洗了宗教兄弟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参加东征的集团势力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的打算:
教皇们想,上帝肯定不愿看到分裂,趁这个机会把东正教会合并过来,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还可以把那些对教会不满的愤青引到东方,真是一举两得;封建领主们想,没有土地叫哪门子封建领主啊,趁这个机会到富庶的东方洗劫一番,弄些田产;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地的商人们想,趁这个机会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贸易,发点战争财;不堪赋税压迫和天灾的穷苦农奴和流民们想,没法活了,趁这个机会到东方寻找生路和乐土吧;还有些人想,我杀过人,我放过火,哎呀,我还偷过邻居家的老母鸡,能下蛋的那种,我要是死了还不下地狱啊,趁这个机会杀点异教徒,借以洗脱罪孽,有希望升入天堂。
正如《欧洲的诞生》一书中指出,十字军“提供了一个无可抗拒的机会去赢取名声、搜集战利品、谋取新产业或统治整个国家——或者只是以光荣的冒险去逃避平凡的生活。”
毫无疑问,当大家对错误趋之若鹜时,错误便不再是错误,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会有负罪感。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时期的重头戏,它给欧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可以说,这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二百年。
【言归正传】
好了,上面唠唠叨叨说了一大堆,下面言归正传。
一切灾难开始于1095年,为十字军东征煽风点火的是隐修士彼得(Peter the Hermit)。
彼得朝圣返欧后,便四处奔走呼号,放风说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的命运有多悲惨,穆斯林有多可恶。早先,基督徒惨遭蹂躏的消息早已传遍整个西欧,彼得这么添油加醋地一宣传,西欧人闻之无不惊心,无不义愤填膺,收复圣地的宗教狂热一浪高过一浪。
西欧成了火药桶,只要点燃导火线,整个欧洲世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