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3/4 页)
)。总督不知是计,稀里糊涂地卷铺盖卷走人。计取克鲁亚后,斯坎德培放弃*教,回归本宗,发誓要为祖国和家人报仇雪恨。
他在克鲁亚升起双头鹰旗帜,这既是他的家徽,也是拜占庭的象征。今天,阿尔巴尼亚仍使用这面绘有双头鹰的国旗。
起义的第二年,在斯坎德培努力下,阿尔巴尼亚各地亲王齐集一堂,斯坎德培无可争议地成为领头羊。
阿尔巴尼亚人齐心协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反侵略的热情空前高涨。在众人支持下,斯坎德培大修要塞,并根据人少地寡的国情,组织起一支流动性防御军队。他利用阿尔巴尼亚多山的特点,往往以少胜多,运用游击战让奥斯曼军屡吃败仗,损兵折将。
威尼斯觊觎阿尔巴尼亚国土,与奥斯曼帝国发动联合入侵。斯坎德培虽然腹背受敌,但他还是成功化解了危机,迫使威尼斯签订和约(1448年)。
随后,斯坎德培率军支援匈雅提发起的第二次科索沃会战。由于半路遭到拦截,斯坎德培未能按期抵达战场,致使匈雅提惜败科索沃。
1450年,十万奥斯曼精锐(包括六万骑兵)在穆拉德二世率领下兵围克鲁亚。
自奥斯曼军再度入侵以来(1449年),一系列失败让阿尔巴尼亚人的士气沉到海底。
如何才能提高人民的信心呢?斯坎德培还是很有办法滴。他找来一群修道士,教其如此这般。
不久,神职人员看到天使掠过阿尔巴尼亚上空的好兆头在全国传扬开来,就连斯坎德培本人也拿着大喇叭冲天狂喊:“老子遇到著名的圣乔治啦,他交给老子一把火焰剑,授命老子‘消灭真正宗教的敌人’。”
当奥斯曼军浩浩荡荡杀向克鲁亚时,阿尔巴尼亚人的战斗力呼呼直飚。
【八千破十万】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金马刺战役、克雷西战役、阿金库特战役,数不胜数,可是双方军队比例悬殊的却凤毛麟角。
你听说过八千人大破十万众的战役吗?没听说过的话,那就看看下面介绍的欧洲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克鲁亚之围”(Siege of Kruja)吧。它绝对是军事史上神说中的神话。
斯坎德培究竟靠着什么本领化腐朽为神奇的呢?
一、克鲁亚要塞城堡修建在地势陡峭的山顶,城里粮草充足,可支持十六个月之久。易守难攻的克鲁亚要塞起到吸引敌军注意力的作用。
二、克鲁亚周围山高林密,是个藏伏兵、打游击的好去处。在克鲁亚被围之前,斯坎德培留四千人驻守要塞,自己带八千人马(两千步兵,六千骑兵)转移到附近深山里。运用正确的游击战术是斯坎德培能够抵抗十万敌兵的另一个先决条件。正如古人曾经云过的“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貌似是古人说的吧,呵呵。
三、克鲁亚守将弗雷纳(Vrana)是斯坎德培的近臣,对老大忠心耿耿。用人得当是斯坎德培成功的第三大原因。
5月14日,奥斯曼军兵围克鲁亚。穆拉德二世搬出十门火炮,炮轰要塞。奥斯曼军的火炮质量不高,每门每天只能发射两到三次,而且精度挺差,对屹立于山顶的克鲁亚作用极其有限。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执着的土耳其人终于在四天后给城墙敲开一道缺口。奥斯曼军蜂拥杀向缺口,守军凭借山势成功击退敌人,并赢得修补城墙的宝贵时间。
穆拉德二世对驻扎深山的斯坎德培很不放心,他不断派侦察队在山区侦查搜索,做到以防万一。斯坎德培也很清楚,只有不停袭扰,克鲁亚才有一线生机。
黄昏时分,斯坎德培设法偷袭了奥斯曼军营地,斩杀几百土耳其人,缴获并摧毁奥斯曼军的补给。当时的战斗相当激烈,斯坎德培差点丧命当场,他的盾牌都被打成“残垣断壁”。
保护营地的同时,奥斯曼军仍坚持不懈地炮轰克鲁亚。险峻的山势成为克鲁亚的天然屏障,蜂拥而至的奥斯曼军企图用长矛戳开城门,在守军严密防守下,土耳其人的尸体在城下堆成小山,奥斯曼军不敌被迫撤走。
在随后的两天里,心急如焚的穆拉德二世召开作战会议。议题是严守营地、以防偷袭。最后,穆拉德二世决定让穆罕默德二世率领一彪人马防守营地。
过了几天,五百阿尔巴尼亚骑兵向奥斯曼军营地发起再次袭击。这次偷袭只是声东击西,斯坎德培所部在奥斯曼军营地周围运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切入,挥出一记重拳,杀土耳其人个猝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