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第2/4 页)
天,是个人就得吃,就得喝,种庄稼是头等大事。太仓之粟虽然陈陈相因,腐烂不可食,朕也不嫌粮食多!叫他进来!”
春陀领着赵过进来。赵过向景帝施礼:“草民赵过见过皇上!”
“赵过?”窦婴有些印象:“你不是大司农的稻田使者,怎么又成了草民?”
长城大捷传来时,庄青翟随手拿起赵过的奏章,乱点评一通,窦婴是以对赵过有些印象。
“太傅有所不知,赵过已经给庄大人轰出了大司农。”赵过有些气愤。
“哦!为何事?”景帝把周阳打量一眼,再瞧瞧赵过的气愤样儿,就知道这里面有猫腻。要不然,周阳不可能把一个给罢了官的人引到他面前来。
“皇上,是这样的。”赵过把当时情景一说。
“废耒耜,行牛耕,推广代田法?”景帝的眼睛猛的睁大了,连评理的事情也忘了,急急忙忙的道:“赵过,你快给朕说说,何为代田法?”
“废耒耜,行牛耕?”主父偃、冯敬、窦婴三人也是大吃一惊。
耒耜,是从三王五帝时传下来的成法,赵过竟然说要废掉,这话太惊人了。主父偃明断之人,也是不免震惊。
赵过应一声,给景帝解说代田之法。他一通解说,条分缕析,清楚明白。
景帝紧握着双拳,虎目中精光闪烁,过了半天,这才大声道:“此法得行,大汉的粮食会增加很多!百姓种庄稼,最缺的就是这个肥。”
“皇上此言极是!”主父偃大声赞成,说起了他游学时所见:“臣结发游学时,曾见百姓,为了种出一季好庄稼,往往不种熟田,而去开垦山林荒地。山林荒地的开垦,一般能保三年的好收成。三年以后,地力下降,庄稼不如以前,百姓又会弃置,再去开垦新地。”
“此法是盘古开天以来,最佳之法!”窦婴不惜赞美之词。
冯敬点头附和:“奇思妙想啊!”
“皇上,这还不算。赵过的牛耕之术,与现有的大为不同。”周阳对耧车大是赞赏。
“哦!”景帝的声音非常高:“真的?周阳,你别诳朕!”
他了解周阳,若无把握是不会如此说的。可是,代田法已经是超越农业圣人后稷的妙想,牛耕之术更在其上,景帝还真难以相信。
主父偃,窦婴,冯敬三人也是难以置信,打量着赵过。
赵过不慌不忙,从怀里取出在周阳府上画的绢帛,递给景帝道:“皇上请过目。此物叫耧车,可以边耕地,边播种,一人一牛日种百亩不是问题。”
景帝一把夺过来,展开一瞧,眉头猛的拧在一起,成一个川字。
景帝没有说话,窦婴他们也不好问,紧张的打量着景帝。
“后稷用耒耜,教百姓稼穑之道,因此被称为圣人。”景帝感叹不已:“此耧车一出,耒耜何必再存在呢?”
“这……”景帝这评价太高了。后稷是圣人,以制作耒耜,教百姓种庄稼而闻名,数千年来,一直被尊为圣人。
把赵过与后稷相提并论,这话太有震憾力了,主父偃、窦婴、冯敬他们个个张大了嘴巴,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你们看看吧!”景帝把绢帛递给主父偃。
主父偃,冯敬、窦婴三人伸长脖子,凑在一起,看完之后,嘴巴直接变成了一个圆圈。
后稷制作耒耜,影响深远。赵过制耧车,同样影响深远。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播种机械,中国古代世界采用这种先进的播种机,农业才高度发达,远超西方世界。
静,寂静!
过了老一阵,景帝这才率先打破沉默:“赵过,你有如此良法,为何不向朕上书?”
“皇上,朕屡上奏章,却是毫无回音。”赵过有些无奈。
“有这种事?朕没见到你的奏章!”景帝眉头一拧,仿佛出鞘的利剑:“这里面有问题,一定要彻查!朕见不到奏章,下情不能上达,朕还怎么治国?”
“皇上,这事臣查过了。”主父偃叹口气道:“奏章管理上有漏洞,呈到皇上这里的奏章,是那些位高权重大臣的奏章,象赵过这样的稻田使者,他的奏章可有可无,无人重视,也不知道扔到哪个角落里去了。”
“这个,这个!”景帝气愤愤的道:“这个周亚夫,他这个丞相,做得让朕寒心呐!传旨,训斥周亚夫,削其食邑一千户。窦婴,你身为太傅,朝中重臣,朕视你为腹心,你竟然未向朕提过此事,你罪不可恕。削你一千食邑,好好反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