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的父亲。面试的气氛因为这个特殊的“第三人”而略显尴尬。
记得很清楚,整个面试下来,女孩只说了三句话,几乎全是她父亲在说。他从家长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女儿的优缺点,并极力推荐她来这里上班。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她不可能被录用。她由父亲陪同过来参加面试,说明这是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试想,一个连面试都要父亲带着来,或者说拒绝不了父亲相陪的女孩子,怎么可以胜任有要求、有压力、有竞争的工作岗位?
我真想对那位女同学说,你真的应该快快长大,健全自我,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职场人,因为你父亲不可能陪你一辈子。
我还见过姐妹两个一起来参加面试的,但我发出邀请的只是一个。妹妹说姐姐不好意思见陌生人,不敢一个人来CBD区域,写字楼太多,不好找。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求职前的心态(10)
不少大学毕业生,包括应届的,也有工作过两三年的,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学生来看。他们没有及时转换自己的身份——从在校大学生转变为职场人士。面对社会,他们心存胆怯,不是主动地向外拓展,而是被动地向内收缩;他们没有把社会当作自己的舞台,而是当成了需要抵抗的对象。这种心理体现在言行举止上,就是过于柔弱,文静有余而活力不足,谨慎有余而魄力不足。总而言之,缺少“江湖气”。
小说、影视作品中,经常有一种“匪气”十足的角色,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视,甚至好感。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天地英雄》中姜文扮演的“叛军”首领,以及孙红雷的很多电影形象。这些人物,以他们的野性气息征服观众。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自信、勇敢,善于行动的人,最能赢得尊重。
王石在《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20年》一书的开篇,追溯的就是自己身上“野性的精神”。中国房地产业的另一位著名人物,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野蛮生长》。一个“野”字所代表的精神,也许就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冯仑这样描述自己是如何“野蛮生长”的:
我有一个病根,从小就喜欢学先进,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好跟中国最牛逼的人写信,那个时候没别的办法联络这些人,只好写信。文化革命期间,我写过很多信,包括给黄帅都写过信;有的人理我,大部分人都不理我。但我不气馁,报纸上每登出一个英雄人物的事迹,我就写信跟人家交流。1976年夏天,我和一个同学到上海找那些人去学习取经,因为太小,别人都不爱搭理我们,但我们仍然激情澎湃,奔走不停,逮住“先进青年”就学。
这种“野性的精神”,是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的。在求职过程中,个别学生甚至连敲门的胆量都没有,跟招聘经理讲话也细声细语,面试时目光不敢直视对方,缩手缩脚,甚至手足无措。企业需要的人才是要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这样的员工,怎么可能完成企业交给的任务?
从校园到社会,是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校园里喜静,注重思考,而外面的世界好动,看重行动力;校园里偏爱思想,外面讲求利益;校园里推崇儒雅,而社会上更欣赏“野性的精神”。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是一个破茧成蝶的好机会,一个全新的开始,应该牢牢抓住这个机会,突破自己,“野蛮生长”。
如果你被拒绝多次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失败者,
它只说明你还没有成功。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应当放弃,
而是告诉你要花更长时间。
失败并不意味着颜面扫地,
而是证明你勇于尝试。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低等的,
它只是说明你还不够完美。
我也许失败过,但我不是失败者。
我也许被愚弄,但我不是一个傻瓜。
——Robert H。 Schuller《失败的意义》①
恩格斯曾经说过:“顽强奋战后的失败,与轻易获得的胜利具有同样的革命意义。”如果你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次次被拒绝,那么,如果你善于总结的话,你会发现,每次拒绝都是一次推动,使你离成功越来越近。
要坚信自己的价值,不要轻易怀疑自己。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就不怕暂时的失败,哪怕被拒绝一百次,也并不会减损你的价值。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