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2/4 页)
愿意他们吃亏。”姚海棠在现代没上过几天班儿,唯一上过班儿的又是家福利好得很的企业,所以她的观念就是这样的。
当然,归根结底,她主要是对自己的同行们比较宽和。而且她也想得比较远,几千年后这可都是艺术品,她得对得起这群隐形的艺术家吧。
对于她的话,青苗听着笑了笑说:“姑娘就是心软,自己是靠双手吃饭的,就舍不得和姑娘一样靠双手吃饭的人吃了亏去。行,我听姑娘的”
把瓷器装好后,姚海棠看了看忽然想起言行云来了:“对了,青苗,送一套到言相爷府上去,只说我们窑场新开窑,送一套给言公子做个念想,也不枉我们一场相交。”
青苗点头说道:“晓得了,我这就安排,姑娘要不要写个帖子,送东西去相府,没帖子可是不合规矩的。”
还要帖子……不要啊,她不想乱抄东西的,可是让她写的话她下笔就得是名诗名句名词,因为古物上多是这样的传世佳句啊她自己写就算了,她的文言文完全是建立在仿古董的那点儿底子上,真没别的了。
最后想了想,扒拉出几句似是而非的来赶紧合上扔给青苗,她怕自己看了都替自己脸红“赠君天青盏,赠君白玉杯,心如青天洗,浑似玉无瑕。”
看着青苗在那儿准备,姚海棠就在想,都是送到太平里去的,杜敬璋那儿是送是不送呢……
132.送礼去
最后姚海棠决定还是送吧,做为朋友言行云送了,杜敬璋当然不能不送,莫明一想那就乔致安、齐晏以及普生器坊的刘罗生都送一套,这样一来就不会让人多生出什么臆想来。
对于她这想法,青苗倒是举双手赞成的,只是青苗说了:“姑娘,你的帖子可不能是一样的内容,这样显得没诚意。回头这几个人见了面一看,哟,不但送的东西一样,连帖子上写的字儿都一样,这姑娘得是多不愿意花点儿心思啊”
听着青苗这番话,姚海棠就立马不想送了,何必为难自己呢,写一个两个她拼凑得出来,要写五个不同的,还是杀了她吧:“能不能让别人写,我实在不怎么擅长写这个。”
依着青苗对这几个人的了解,很快就有了结论,她非常诚恳地说道:“齐大人和刘坊主那儿随意点儿倒是不碍事,别人代写也是可以的,可四公子和乔院长那儿,等闲的可骗不过他们那心眼儿,您还是老实点自己想着比较好。”
也是啊,那俩人心眼多得跟筛子似的,谁能骗得过他们俩:“算了,既然要写那就都我自己写,反正甭管好坏都不能赖我手艺差、学问浅。”
送给刘罗生和齐晏的是天然居的大掌柜,而太平里那三位,还得等安丰回了再去,毕竟安丰现在也是有头有脸了,虽是行商,但三省水运是领了差的,这就是那传说中的“官商”了。不过每年要纳不少税,税收比其他普通行商可就要重得多了,享受了高规格的待遇,自然就要多付出一些。
几日后安丰到京城时,姚海棠还在忠字营里的守备司院儿里给鼓启灵,安丰去送瓷器时,首先自然要送到和园去:“不过青苗,乔院长和言公子谁先送谁后送?”
“乔院长那儿我去送吧,我和那边怎么也要更熟一些,四公子和言相爷都是重规矩的人,你可得谨守规矩一星半点儿也别落下。”青苗殷殷地叮嘱道。
“成,那我们一道走吧。”
但是青苗却答:“乔院长这时不在府里,在太平院呢,你赶早趁言公子下朝了再去送。按规矩,去送物件,四公子那儿会留你饮茶,既然是送四公子的,四公子必会回个条儿给你,拿了条儿才能离开。”
到底还是青苗更熟悉京城王候门里那些规矩,安丰却是山野之民,虽然这些年没少和官面儿上打交道,但和王候门里的规矩是不一样的。一一提点了后才青苗才让安丰出门去,而青苗则拿了东西直接去太平院。
别的衙门直接送东西进去会被太平院盯着,太平院也有言官盯着,可青苗自然有不被盯的法子。
却说安丰到了太平里,问明了和园的方向后,便有个卫兵一路送他到和园:“安大先生,这里就是和园了。”
“谢过小哥。”安丰说谢时自然而然地递了张银票过去,递得不着痕迹,那卫兵自然就笑纳了。
那卫兵走后,安丰整了整衣着,这才捧着装了帖子的匣子上台阶去:“在下安丰,代姚东家来投帖子。”
和园门口并不设侍卫,只有俩门房从里边出来,看了一眼说:“是天然居的姚东家?”
“正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