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页)
。 想看书来
关于钱钟书(2)
此书中,有关钱钟书不敢违抗父命,被迫离开西南联大转蓝田师范任教,期间和联大之间的误会和矛盾,后来曾决意返回昆明,却正逢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因而滞留一事,也交代得比较清楚。那段时间,钱钟书夫妇,宋淇夫妇,经常聚集在傅雷家“朴素优雅的客厅里各抒己见,也好比开开窗子,通通空气,破一破日常生活里的沉闷苦恼”。不幸的是,抗日战争结束,中国并未走向和平,真正打开窗子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要等到30多年之后了。
下面一个掌故,发生在30多年后,非常值得做一回文抄公。1979年春天,钱钟书随中国社科代表团访美。9月,台湾《联合报》刊载陈若曦的小说《城里城外》。小说写斯坦福历史系华裔教授尤义,在家设晚宴,招待大陆来访代表团领队侯立,团员秦征、毕老等。谈到秦征的《围城》和《宋诗选注》,听说是热门小说,秦老十分开心,直呼“年轻时代的游戏之作”,但是一脸的喜气洋洋。小说通篇把钱钟书漫画化,如同得志小人。小说中还写道,吃饭时秦老问尤义,“我女儿去年到英国去了,现在是两个侄儿想来美国,请问你有什么路子?”毕老也希望尤义帮忙把孙子弄去美国,而侯立则在告辞时,将一张条子塞在尤的手中,自然也是为了儿子出国之事。除秦征外,小说中的毕老是指费孝通;侯立,自然是领队宦乡。陈若曦意图模仿钱钟书,且不说不可能到位,而且在那样的大环境之下,也不太地道。也许她意识到了什么,所以几年后在北京,她亲赴三里河钱寓“请罪”。钱先生并不计较,他写信给夏志清,称与陈晤面,“谈笑颇欢”,且直言“我greatly amused by her naughties,无罪可请也”。
有关钱钟书访美的情况,作者的评价也很实在。他说,钱至今在西方汉学界的地位,尚不如胡适和鲁迅,许多赞扬钱钟书访美成功的文章,夸大事实而不足信。所谓“轰动一时”,也不过是学术圈小范围之内,和当年杜威罗素来华的“盛况”比,相差不可以道里计。这似乎就涉及自尊心的问题了。要民族自尊心,如同人要面子,都是应该的,但是不可过头,以至于闹出中国女孩在牛津如何受赏识的假新闻等。整天追求别人认同,过渡的敏感和自尊,就不是面子而是病态,不值得称许而要警惕了。汤晏批评《写在钱钟书边上》一书,有不少胡说八道的情节,比如普林斯顿大学邀钱讲学,开价16万美元云云。
“钱学”成为显学,钱钟书成为热门人物,麻烦也接踵而至。作者援引了大量钱钟书和夏志清的来往信函,内容多为钱拒绝来自世界各国的讲学邀请,乃至拒绝受领五花八门的奖章、勋章等等,其中当然少不了笑料,还有人私吞香港客人赠送钱杨夫妇的礼物!晚年的钱钟书,对各种干扰的确烦不胜烦。“钱学”也成为各门“显学”里官司最多的一门。昨天我才知道为了一本《破围》,可能又要诉诸公堂。
钱钟书仙逝三年有半,杨绛也年过九旬。作为读者,希望她能在有生之年,将钱先生的著作整理完毕,将她要写的文章写好,不要受俗事杂务过多的干扰,则读者幸甚!
文人黄侃
梁惠王�发帖时间:2002�01�1816∶34∶00
与章太炎、刘师培相比,黄侃才是一个地道的文人,虽然他也首先是一个学者。
在那个时代,光做文人是很让人鄙视的。我曾寻绎过章太炎的论文标准,唐宋八大家之所以被他骂得狗血淋头,不过是因为他觉得人家“小学”不精通,那便不配有做文人的资格。而黄侃有,所以这师徒俩能其乐融融。
可是黄侃的文章是不及章太炎的,他喜写骈文,和乃师大异其趣,只是好用古字倒也半点不含糊,时时摆出一副不让咱老百姓读的架势。那也没办法,由他去吧。
我对他的词很感兴趣,首先是名字很吸引我,他的词集名《携秋华室词》,显得很野逸。虽然还改不了朴学大师的毛病,把“花”写成“华”,但足以让人遐想。他喜欢带着学生去野外,群坐桃李树下,以满地落红为席,饮酒赋诗,不醉无归。骏足踏明月,秋华且萦怀。这是循规蹈矩的学者们所无法想像的。然而,不是很可爱吗?
这样的人自然就不会不好色,据说他搞了不少女学生,他大概属于是搞完之后拍拍屁股扬长而去的那一类型,以致有的竟尾随他,抱着孩子追到章太炎堂上哭诉。现在想来犹且让人艳羡之余发一大噱。可是这厮似乎从不觉得满足,在词中他发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