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页)
革命的结果将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民报》第四期的一篇文章说:“革命军不成功则已,苟其奏效,则以中国人口之涨满,物产之丰繁,而其富强岂不可计日而待耶?既富强矣,则资本家由是膨胀,而垄断政策于以横施焉。”这个作者冯自由和当时其他许多革命者一样,看来是认为,资本家的“膨胀”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好处是国家的富强,坏处是“大多数之人民遂不得不罹于富豪之无形专制”。
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当时已经从西方的经验中看到,
328
803胡绳文集
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至善尽美的。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产生尖锐的阶级矛盾,引起许多社会问题,以至引起新的革命。孙中山1905年说:“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民报〉发刊词》)
对于西方国家的这种经验采取什么态度,成为中国革命家所面临的问题。
章太炎在1907年的《讨满洲檄》中说,他很担心讲新学的人“震于泰西文明之名,劝工行商,汗漫无制,乃使豪强兼并,细民无食,以成他日之社会革命”。他的意思是,为了避免“他日之社会革命”
,最好不要步西方的后尘,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反映了保守的小生产者、小业主的观点。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多数革命党人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革命的必然趋势,但可以及早实行社会主义,或称民生主义,以预防资本主义的祸害,避免下一次的革命。
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当时是被看作社会主义的同意语的。
孙中山在1906年的《〈民报〉创刊周年庆祝纪念大会的演说》中说:“中国今日如果实行民生主义,总较欧美容易得许多。因为社会问题是文明进步所致,文明程度不高,那社会问题也就不大。”他表示不赞成“文明不利于贫民,不如复古”的说法,而认为“文明进步是自然所致,不能逃避的”。
这所谓“文明进步”就是指资本主义的发展。他说:“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
329
胡绳文集903
成此不平等的世界。
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这决是欧美所不能及的。“
这也就是他在《〈民报〉发刊词》中所说,“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意思。
孙中山赋予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
,而据当时所作的解释,这就是通过收买的方法使土地成为国有。但其实无论“耕者有其田”也好,由资产阶级国家实行土地国有也好,都是取消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开辟道路,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不是社会主义。孙中山当时认为,“欧美为甚不能解决社会问题?
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这是误解。他说:”中国现在资本家还没有出世,所以几千年地价从来没有加增,这是与各国不同的。但是革命之后,却不能照前一样。比方现在香港、上海地价,比内地高至数百倍,因为文明发达,交通便利,故此涨到这样。假如他日全国改良,那地价一定跟着文明日日涨高的。“这是说,在革命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地价将高涨。
但是,改变土地制度使地主不能因地价高涨而得暴利,这并不是社会主义,而只是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以为用资产阶级的方法解决土地问题,就能消弭资本主义的祸害,预防社会主义革命,这是违反历史实际的。这种论据只是使他们更加理直气壮地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而进行革命。
立宪派的梁启超十分反对孙中山所讲的社会革命。他在同《民报》进行论战中,有专文讨论“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
,他的答复是不必行,也不可行。他说:最值得
330
013胡绳文集
担心的是“他国资本势力充满于我国中”
,“我中国今日欲解决此至危极险之问题,惟有奖励资本家,使举其所贮蓄者,结合焉,而采百余年来西人所发明之新生产方法以从事于生产,国家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