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开始改革的第一次早朝(1)(第1/3 页)
次日,天色未明,大明的朝堂之上便已烛火通明。
李奥准备了三瓶红牛,精神抖擞地扫视着所有文臣武将,他心里清楚,今日这场朝会,将是决定大明未来走向的关键转折点,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千层浪。
随着一声“陛下驾到”,朱元璋迈着沉稳的步伐登上龙椅,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下方的群臣,随后高声宣布:“早朝开始!”
往日里,这个时候都是各部官员依次上前,有条不紊地汇报着四方政务。
然而今日却有些不同寻常,只见徐达身着朝服,率先出列,双手抱拳,声若洪钟:“臣徐达,有事禀奏陛下!”
刹那间,原本还有些嘈杂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徐达身上。
朱元璋嘴角泛起一抹笑意,开口道:“何事如此重要,竟让魏国公今日抢在各部官员之前上奏?”
徐达微微躬身,双手抱拳,道:“陛下,如今天下初定,然边疆不稳,外患仍存,强军乃安国之本。”
“臣深思熟虑,恳请陛下恩准设立军校,培育我大明精锐之师。”
“同时,臣近日深入调研,反复斟酌,已将军校建设的章程拟定完毕。”
说罢,他从袖中取出一份精心撰写的奏本,双手呈给一旁的太监,由太监转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奏本,目光迅速扫过,微微点头,示意徐达继续说。
徐达微微侧身,目光扫视了一圈朝堂上的群臣,然后继续说道:“陛下,如今我大明虽已立国,但周边局势依然严峻。”
“北元残余势力仍在草原虎视眈眈,沿海地区也时有倭寇侵扰。”
“我大明若想长久稳固,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然而,现有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已难以满足当下需求,因此,臣恳请陛下批准设立军校。”
说到这里,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露出惊讶和疑惑的神情。
徐达没有理会这些,继续慷慨陈词:“这所军校,将打破以往的门第限制,不问出身,不论贵贱,只要是有志向、有才能的热血青年,都有机会进入其中学习。”
“臣相信,天下之大,人才辈出,只要我们广开门路,必能招揽到众多可用之才。”
徐达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一般,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李善长站在一旁,表面上神色平静,可微微上扬的嘴角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喜悦。
他心里暗自盘算着,这军校若真如徐达所说,不看家世背景,那淮西子弟凭借着多年来在军中积累的人脉和影响力,必定能在军校中占据一席之地,进一步巩固淮西集团的势力。
浙东官员们则是眉头紧锁,忧心忡忡。
他们深知淮西勋贵在朝中的势力已经够庞大了,若军校再被淮西子弟把控,那浙东集团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将会被进一步削弱。
他们担心自家子弟即便有才华,也难以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那些中立的大臣们,此刻也都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他们想着,既然人人都可以入军校,那自家子弟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只要能进入军校,接受良好的军事教育,将来在军中建功立业,家族的荣耀也能随之提升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一位文官站了出来,神色激动,言辞颇为激烈:“陛下,魏国公此举实在是荒谬至极,简直就是穷兵黩武!”
“如今我大明连年经历战乱,百姓们生活困苦,农田荒芜,百废待兴,正需要休养生息。”
“可魏国公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设立什么军校,这不是将百姓往火坑里推吗?”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况且,我朝以文治国,如今武将势力已然不弱,若再设立军校,大力培养武将,那日后朝堂之上岂不是武将独大,我等文官还有何立足之地?”
情绪几近失控,“这分明是魏国公为了扩充武将势力,全然不顾国家民生和朝堂平衡!”
徐达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原本平和的目光中闪过一丝愠怒,他正要开口反驳,却见朱元璋脸色一沉,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阴霾,冷冷地盯着这位文官。
朱元璋怒声呵斥道:“大胆!你身为朝廷命官,不思为国分忧,却在此胡言乱语,妄加揣测功臣之意!”
“魏国公为我大明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所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