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祷告说:“人有粮食吃才能活命,可今天你吃庄稼,祸害老百姓。老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你要是有灵,就吃我的心,而不要祸害老百姓啊!”说完就要将蝗虫吞下肚里。
大臣们连忙劝阻说:“吃了蝗虫恐怕会致病,皇上千万不要吃。”
太宗回答:“我只希望把灾祸转到我一个人身上,哪还顾忌 什么疾病呢?”于是断然吃下了蝗虫。
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由于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积极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从贞观三年开始。全国连续大丰收,粮价由原来1匹绢换1斗粮食,下跌到1匹绢换数十斗粮食。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以往成群结队的流浪灾民不见了,人民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到贞观中期,迅速达到了昌盛阶段,出现了牛马遍野、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升平景象,成为被历代所称道的太平盛世。
刘邦与李世民之所以能成就大事,这与他们了解实际情况,了解百姓疾苦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许多政策与措施都是保护百姓利益的,正因如此,他们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成为一国之主。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吹自己的如何有本事,与上层的哪个人有什么关系,事实上,一味地靠巴结谁成不了大事,只能成小事。最终还得有百姓来拥戴你才能成大事。
这一条理论可以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搞企业,需要为员工谋福利,员工才能支持你的发展。如在政坛,需要大众的支持才能做好工作,做出政绩。反之,将寸步难行,一事难成。
→虹→桥→书→吧→。
第2节:肯吃苦在苦难中磨练自己
肯吃苦,在苦难中磨练自己
大部分老粗出身都是比较低微的,这种出身虽然使老粗们不能接受很好的教育,但是这样的出身也培养了老粗一个可以终身受用的优点………肯吃苦。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尽才会甘来。艰苦的生活对人是一种磨练,是对意志品质的考验,也是老粗们培养自己远大理想和浩然正气的途径。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要能忍受住这种生活的艰苦,就不怕前进道路中的任何障碍了。
看看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能成大事者,无不是苦尽甘来的结果,齐桓公流浪十几年才能霸业;刘邦创业初期也在山林中蛰居了一段时间;韩信则衣食无着,四处流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朱元璋。
朱元璋十七岁那年,天降灾祸,除了朱元璋与他的一个哥哥,家人都在瘟疫中死了。成为孤儿的朱元璋只好到附近寺院里去做行童。行童就是做粗活的童仆,干活吃饭没有工钱。朱元璋非常能干,人小有志气,吃苦可以,受欺负不干。他每天要打扫佛堂、打钟、击鼓、上香、点烛,伺候长老高彬一家,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比他早来的师兄们欺负他年纪小,经常支使他干那些本不是他该干的活。
瘟疫之后是灾荒,朱元璋所在的寺庙主要靠出租土地收取地租和接受善男信女布施为生,如今年成不好,佃户交不上租,施主的布施也少得可怜。主持和方丈无法维持寺中二十号僧人的吃喝,只好动员大家自谋生路,要求和尚们有家的先回家,无家的云游四方化缘,等灾年过后再回寺庙里来。逢此荒年,大家都不愿回家里去,哭哭啼啼地要求留下来。刚入皇觉寺仅五十天的朱元璋不堪忍受僧人们的欺压,主动要求带上木鱼和瓦钵云游四方去化缘。
离开寺院后,朱元璋一直往西南方向走去,走遍了安徽、河南的名川大邑,一路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历尽艰辛。遇到村少人稀的地方,要不来饭就得饿上一天两天,或挖点野菜充饥。白天走乡串村,晚上找个破庙栖身。山栖野宿,受尽风霜之苦。建国后,朱元璋御制在《皇陵碑》时,回忆起这段经历,对群臣讲道:“早起看谁家烟囱冒烟,就赶紧去讨口饭吃,天黑了踉踉跄跄地找个古寺暂栖身。”又说:“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几年的流浪生涯,他受尽冷落和嘲笑,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
一般人在这样艰难的生活面前,有的人会产生苟且偷生的思想,有一天过一天,可朱元璋不但没有偷生的思想,反而萌生了要做人上人的思想。
§虹§桥§书§吧§BOOK。
第3节:懂人情世故,不清高(1)
懂人情世故,不清高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