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期能寓教于乐。
所以,并不是把孩子往学校送了后自己就可以轻松,事实上更要注意到教育的效果,全面配合。
此外,诸如在培养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辨别差异及分辨、归纳乃至推理等能力,父母都应设计各种“活动”,以增加活动量,扩大孩子的种种能力,并培养他们合作、忍耐和进取的品格。
结束语
婴幼儿在未进入学校以前的教养,必须依靠父母的全力照顾,方能使其最重要的“三岁以前”不致于荒废。
蒙氏认为母亲是最重要的“预备环境”,可见父母亲对幼儿的家教,是其智力和品格的第一位导师。母亲应在幼儿未出世前,就要努力学习并认真研究,如此方能胜任愉快呀!
第19章 父母在家中如何施行感官教育
由于智力发展,是从感官接受外界讯息开始,在家中施行感官教育也并非一定需要蒙氏教具,母亲可以自行制作原理相同的教具,使幼儿感官能力敏锐。所以此章针对这个需要,特别撰文介绍。
感官训练的目的在培养幼儿感觉的敏锐性
不论是在家庭中的婴孩或进入幼稚园的幼儿,不但应该把感官训练列为首要项目,更应该在过程中不断地求其更精确、更敏锐,使幼儿的视、听、嗅、味、触觉都能够灵敏而精确。借以让幼儿认知、辨异等潜能得以充分发展,进而产生分析、综合、研判等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为基础。
家庭中感官训练的着眼
父母对幼儿在家里实施感官教育,除了达成前述的“目的”以外,还要有四个着眼:(1) 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认知习惯”,不要稻栗不分,“马马虎虎”。(2) “循干追根”,要有系统,不要杂乱无章。(3) 是简单明了,不要复杂。(4)是配合学校, 除了“衔接”外也要“延深”。如此才能不只仅使“耳聪目明”,更能养成不断增进感官敏锐,精确的观察能力,也会同时培养了条理分明的认知习性。
感官教育的三大原则
父母纵然不是幼教专家,但却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若能坚守下述三个原则,依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坚持蒙氏的原理:让孩子自由地适应, 你只为他准备环境,和诱导他去接触你所设计过的教具(一般人所谓的益智玩具)。千万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订下“教”他的进度,以免孩子被“盯”得厌恶学习,害怕你来“教”他。
(2)衔求品名(形状、颜色、名称、 用途等)的认识,再逐渐进入确实、精细的程度。(3)由听(妈妈讲说)到看(实物接触), 并充分利用五官,再进入手脚“做”的阶段。如此方有最好的教育效果。
早期感官训练的学习三阶段
学习分三个阶段的目的,是要帮助幼儿对教具有更好的认识,可以让你了解幼儿能把握多少吸收多少,才能落实你的训练。
这三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必须用于所有的每一个教具的介绍,也可以用于识字教育上。当你要开始示范任何一种教具,须指示幼儿用不同物体加以比较,才能得到正确的认知。例如:大-小、大-较大-最大、大-稍大-较大-很大-最大;小-较小-最小小-稍小-较小-很小-最小;至于长-短、轻-重、粗-细、硬-软等等,也是逐次渐进的做精确的认识。凡物体的感性层次,都要让孩子从五官的接触,到心智的刺激,逐次地、确实地得到深刻的印象。
这样“做”是让孩子聪明、精灵的基本方法。父母亲要有计划地去做,有耐性有恒心地去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更应知道,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不容易集中心智,所以也就越要讲求方法,才会收到效果。但,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让孩子有厌烦的感觉。以上所说,是感官教育,由物体性质的直接认知到“量”和“比较观察”的间接培养,是要从一岁到四岁都要下功夫的。
至于感官认知,学习三阶段的次序和具体做法,是按以下的次序进行:第一阶段:本体的认识──其目的是在建立实物和名称之间的关系(先由物体──名称)譬如家中用的由小到大,可以装在一起成套的糖果盒,就是很好的教材,父母亲用双手拿起整个盒子向幼儿说:“这是红圆形的糖果盒。”反复地说到你觉得你的孩子了解了“物体”和“名称”之间的联合为止。
第二阶段:对照物的认识(由名称到实物)。母亲要确知前一阶段的效果如何,就对幼儿说:“请把那个红色糖果盒拿给我。”一面以期待的眼神盼望幼儿正确地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