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页)
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在社会上,当然有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党存在于这个社会里,它会受到党外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但是,简单地说“左”就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未必恰当。
小资产阶级在中国很复杂,可以产生各种倾向,不见得一定就产生“左”的东西。譬如民主革命时,小资产阶级难道都以为越革命越好?都只要斗争,不要团结?很难这么说(第一个历史决议也说到小资产阶级的复杂性)。
而且这种说法好像有一个前提,就是只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就一定不会犯错误;一旦有了错误,就是小资产阶级思想或资产阶级思想造成的。这也不大说得过去。站在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的人,即使真是站稳了,还可能由于对形势的估计不准确,由于看事情在认识上有偏差,于是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甚至可能是严重的错误。不能说错误都是产生于小资产阶级思想或者资产阶级思想。那样解释虽然简单,但对分析
185
胡绳文集561
和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我们认为,“左”的倾向之所以容易产生,还是要从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革命的复杂性、特殊性来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确实需要革命,只有革命才是出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面对的确实只有一条路,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如何革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固然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但是还必须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从实际出发。对实际的认识,以及在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方面,如果发生偏差,就会发生错误。我们既然是革命的队伍,就比较容易简单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为越革命越好,调子越高越好。这样就容易产生“左”的倾向。
很久以来,人们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就是“左”比右好。
这种思想至今还有较深的影响。刚才我说的“左”之所以产生,可以由于认识方法上的偏差,那么,这似乎是证明“左”比右好了。所以我稍微谈一谈这个问题。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要求是要作阶级分析,但阶级分析一定要用得恰当。通常的一种说法是:“左”代表小资产阶级,右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如果按这样简单的阶级分析,那么“左”也比右好。小资产阶级总比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好吧。
其实这样简单地作阶级分析是不对的,不可取的。党内产生右的倾向,我看也不一定简单地说就是代表资产阶级、地主阶级。
革命队伍里右的倾向,也可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造成。
譬如说,大革命时期犯了右倾错误的陈独秀等人,和一些有右的倾向的同志,难道说他们都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吗?
186
61胡绳文集
恐怕不能那么说。王明在抗日战争初期,有右的倾向,导致投降主义。
但是犯这种错误的人,也不一定是代表资产阶级。
近些年,我们两个总书记犯错误,应该说是右的错误,他们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坚决斗争,对动乱不坚决斗争。但也不好说他们是代表资产阶级。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一会儿“左”
,一会儿右,那么就说共产国际一会儿代表小资产阶级,一会儿代表资产阶级,也讲不通。所以说,在革命队伍中,在一定范围内的“左”和右,都可以由于认识偏差而产生。当然,右的倾向发展下去,就可能变成对革命灰心丧气,完全失望,甚至脱离革命,跑到敌人队伍里去。
这的确很严重。但是,我们不能以达到这种严重程度的右倾错误,跟革命队伍内部的“左”倾错误对比,说是“左”比右好,这当然不行。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为达到个人野心而推行“左”的一套,已远远超出了党内的范围。而且极左会诱发出或转化为右,那就更不能说什么“左”比右好了。
我们要看到“左”倾错误的严重性。历史证明,“左”倾错误可以把我们的革命和建设搞垮。
30年代以王明为代表的“左”
倾错误持续四年,几乎把革命搞垮了。
“文化大革命”
10年,造成经济停滞,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局面。这样搞法,只能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和不满。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拨乱反正,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没有什么前途。历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