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3/4 页)
一个在绝望中孤独地奋斗了17年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的皇帝,一个走投无路而上吊自尽、壮烈殉国的刚烈皇帝。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十四章:知天下
第五十四章:知天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我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笔者字面理解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会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捍卫、顺应自然规律行事的人会持之以恒不会有丝毫越轨、脱离。子孙也会继承并发扬光大他们尊重、遵循自然规律的行为。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用顺应社会潮流的方法来修炼自己,锻炼出来适应社会的能力才是真实的。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用勤俭持家之的方法来修炼自己,操持出来的家庭才会丰隆有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用与人为善的方法来与乡邻相处,和平融洽的局面才会长久。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用以民为本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国家才能丰衣足食。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全天下的人都宣传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的方法才能普及。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我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如何才能了解全天下的道德情况呢?观察个人的道德修养,就知道天下人的道德修养;观察家庭的家风情况就能够之道全天下家庭的家教情况;观察乡邻的和睦程度,就知道天下乡民的道德风尚;观察一个国家的民风民俗,就知道这个国家的富足情况;观察天下的道德风尚,就知道天下的道德普及程度。(注意:在老子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代,国家不代表天下。)
笔者感悟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中国人重要的思想道德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自《礼记&;#8226;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个道德观念是逐级递增的:自己的思想都没有端正,就无法提高修养;自身都没有修炼好,就一定操持不好一个家;一个家庭都没有操持好,就一定不能治理一个国家;一个国家都没有治理好,也就谈不上让天下人折服了。这个道德观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国家、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给我们规定了标准。
周恩来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过“五关”: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他特别叮嘱亲属,在任何场合都不许说出与他的关系,都不许打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由此可见,“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关健。古人云:“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之所以如此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训,严正家风立风范,就是因为家风是党风的晴雨表,家风连着党风。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
在中国历史上,矢志不移、浩然正气的人不胜枚举,为人民交口称赞了两千多年的人,我们不能不想到“苏武牧羊”的故事。
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单于囚禁冰窟迫降。苏武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