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页)
文灏兼任北京大学博物系教授。后又担任清华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任代理校长。
胡适与翁文灏相识是由丁文江引荐的。丁文江虽说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地质系毕业,但他思想活跃,学识广博,热心于社会活动,与胡适过从很密切。胡适对自然科学也很有兴趣,地质调查所的一些科学活动,他经常参加。这不只加深了与丁文江的友谊,还与翁文灏也相熟起来。1922年胡适与丁文江等朋友创办《努力周报》时,他们的联系更多了。胡适曾在《努力周报》上发表文章,高度称赞了丁文江、翁文灏等人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学科建立做出的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胡适邀集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翁文灏等几个朋友,发起成立《独立评论》社,由这个社的成员每人捐赠月薪的百分之五,作为基金,共计筹集4200元钱,作为出版费用。这个刊物共出版了50多期,在合作中胡适与翁文灏的友情日益深厚。1934年翁文灏遭遇车祸后,胡适十分关切,不仅给南京政府的要人写信,请求大力抢救治疗,还在《独立评论》上托名发表言论称:翁咏霓是国家的瑰宝,“人世所稀有”,“是五十条生命换不来的”!这种言论足以说明胡适非常看重翁文灏,他们的关系也是异常密切的。
后来,翁文灏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出任民国政府行政院秘书长。胡适认为翁文灏从政很有前途,他曾在一篇文章中,畅想在二十多年后的民国57年(1968)的*,为80岁的大总统翁文灏举行盛大祝典。1948年翁文灏被任命为行政院长,胡适闻讯立即表示祝贺和支持。他希望翁文灏“用多年来积学的精神和方法,开中国政治上的新风气,打倒空谈、不科学的空谈”。他认为翁文灏“兼有科学知识与行政经验,我们很希望在他领导下,对专家的政治,得到特别的注意与提倡”。翁文灏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行金圆券,结果没有能抑制物价飞涨,六个月后就下台了。国民党撤离大陆后,胡适去了美国,翁文灏则到了法国。
1950年美国的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的邀请翁文灏赴美,胡适得知这个消息很高兴,准备亲自去迎接他。不过,翁文灏却没有去美国,而是回到了中国大陆。这种选择则意味着他们间早就存在着思想分歧,胡适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
是挚友,也是诤友:洪深与郑正秋
洪深,人称“洪老夫子”,学名洪达,字浅哉,号伯骏。于1894年12月31日,出生在江苏武进的一个世代为宦的家庭。他的叔祖是清代乾隆进士、著名经学家洪亮吉。其父洪述祖,曾任清末直隶候补道和袁世凯的内务部秘书。洪深是在上海教会学校南洋公学读的中学,而且有幸聆听李叔同的教诲。在李叔同的倡导下,学校的演剧风气很盛,洪深开始对戏剧产生了兴趣。1912年洪深进入清华学校后,更是如鱼得水,积极参加学校的演剧活动。他常常是身兼数职,既是编剧、导演,还是演员和演出活动的组织者。1916年洪深清华毕业后,到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学化学工程。1919年他的父亲洪述祖在政治“角逐”中失败,被判处死刑。这件事使他异常地感受到世态的炎凉,认识到痛苦的人生需要呐喊,于是他放弃化工专业,到哈佛大学学习戏剧,成为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专攻戏剧的第一人。1922年学成回国后,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海总公司任职之余,投身于戏剧创作。
洪深的戏剧创作引起社会的重视,是在1924年他改编并导演了《少奶奶的扇子》之后的事。他根据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的这出话剧,在话剧界引起轰动,特别是受到张石川和郑正秋的重视。张石川通过朋友认识了洪深。在1925年夏的一天,明星公司的郑正秋、张石川和其他的老板们决定聘请洪深担任明星公司担任编剧顾问。他们初次见面时,郑正秋见到这位与他那五短身材相仿的洪深,第一印象就很不错。郑正秋幽默地将洪深比喻为韩信,表示“十二分地欢迎”。洪深则很谦虚地说:“对电影我一窍不通,干一段时间再说,如不行就回学校教书。”从此,他们的过从越来越密切,经常在一起切磋电影艺术。虽说起初洪深对郑正秋吸食大烟,很不以为然,但后来关系密切了,也就不计较了。
洪深给明星公司写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是《冯大少爷》。在给老板们传阅时,郑正秋觉得剧本的心理描写的分量太重,不容易抓住观众。其他老板也赞同郑正秋的意见。可是,洪深却坚持拍摄,不想修改剧本。见此,郑正秋并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是让洪深亲自导演试一试。尽管得到了郑正秋的支持,但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