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1/4 页)
�淙莼�目占渲腥ァA硪恢址椒ㄊ且�勘�愎岫�校��苯�∈�油度肴萜骷剖��庖环椒ú⒎怯胨闩毯图扑阄薰亍W詈螅�诮��跗冢�扑惆寮剖�贾铝耸�坏脑�怼=鼋隹堪眩场ⅲ础ⅲ惨来沃梅庞诩剖�迳希�涂梢约涌旒扑愕乃俣群颓绷Γ���松衿娴男Ч�7⑾钟梦恢檬�扑悖��皇堑ゴ靠考邮�扑悖�值贾铝恕埃啊钡姆⑾帧=鼋霭眩澈停卜旁诩扑惆迳匣岵��缫澹壕烤故侨���故侨�倭愣�⒉幻魅贰R虼司托枰�⒚饕桓龇�爬刺畈梗澈停仓�涞目瞻住V钡剑保呈兰停�螅椋妫颍ò⒗��郑�馕�叭笨凇薄ⅰ翱瞻住保┎爬�』���椋穑瑁颍椋酰恚�⒁浴傲恪钡母拍罱�胛颐堑奈幕��敝磷詈笏�懦晌�獯罄�闹械拇剩�澹颍铩A闶导噬鲜且桓鍪�豢瞻住�
“0”这个数字的出现是人的计数和计算观念的一大飞跃。它最典型地表明了“数字”的特性——以尽可能简单、简便的符号表示一种存在状态(being)。这种状态不是某一特定事物的具体状态,而是事物所在的位置上的状态——这个位置上有某物存在还是无某物存在,这个位置是被占有的还是没被占有。它是一个最无定性的位置,就像剧院里的某个座椅很难说是谁的座椅。它是“无”,但又不是纯然的无,它只是意味着无物在这个位置上。汉语中没有 be 这个词,所以我们很难用汉语表达这种状态。而通过西方语言,我们很易体会这种状态。比如“什么也没有”这句汉语翻译成英语就是:There isnothing。而这句英语直译成汉语就是:“无物在(is是be的变形)那儿”。翻译得再准确也更拗口一点,就是:“那儿处于无物存在的状态”。无物状态,即0状态,是一切有形之物的根基、支撑点、据点。being 既意味着“有”(在这个位置上有“无物”存在着),也意味着无。它既意味着“是”,也意味着“不是”(我们不妨再对比一下“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好人”和“我不认为他是一个好人”这两种说法。)。以“这是一朵玟瑰”这句话为例。这句话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这不是非玟瑰”。也就是说,这不是牡丹,也不是郁金香,不是玟瑰之外的任何东西。没有0状态这一基本状态和位置,一切都无从谈起。中国哲学中的“无极而太极”简单明了地说明了“0状态”的极端重要性。在西方哲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本体”(substance),这个词是由sub和stance两个部分组成的,sub的意思是“在下的”,如subway(从马路的这边通向另一边的地下通道,也指地铁)就是由sub和way(路)组成的。stance 的意思是“支撑”。substance 本来意思就是“在下面的支撑者”,汉语将它译为“本体”,“本”指树木的“根”(“木”的下面加一横),根上面的部分叫做“末”(原来在“木”字下面的一横往上挪了)。“本”是树木的生命的根基,所以汉语中有“无本之木”、“本末倒置”等说法。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0状态”和“太极”也叫做“本体”。从这个“本体”再生发出“末”。我们常常只能看见树身,看不见树木的根,所以我们可以说树身是“有”,而根是“无”。但树身只不过是一种可以看见的(visible)“有”,树根或者说树木的本体是一种看不见的(disvisible)的“有”。用中国哲学家老子的话来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作为“众妙之门”,“玄之又玄”的0状态里同时包含着“有”与“无”,而且这里所谓“有”与“无”其实是没有分别的,可以相互转换的。
再比如,儿童在被问到“8颗糖吃掉5颗后还剩几颗”,它无需拿来8颗糖,吃掉5颗后再数一数剩下几颗,而只需用8个伸开的手指来代表8颗糖,然后把其中5个手指蜷缩起来,代表5颗糖已吃掉了,再数一数仍然伸开着的手指。
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和计算是对实际的事物、状态、关系的简化、抽象,用一些相对可以方便地摆弄、把握的东西来代表我们由于时间、空间的局限而无法亲自触及的事物和关系,以更方便、更有效地得到我们所寻找的结果。这也就是说,计算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选择、设置的一种方便法门。这一点有悖于不少人对于数学以及整个科学的理解——科学是对于客观事实的描述,虚构、想象只属于神话、宗教和艺术。这种科学观看似有理,其实完全是对于科学特性的无知。
本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卡西尔以伽利略的科学实践为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