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酒馆,去卡米尼托小街(贫民区的红灯区);要是没钱,那就拉几个伙伴随便找个空旷的街道,踢一场足球。
一百多年来,原本低俗的、为阿根廷上流人士所不齿的探戈去欧洲镀了层金,回来就成了国粹登上了大雅之堂,而那些不跳探戈去踢足球的人走出阿根廷飞向世界,成了全世界人们倾慕的偶像与追捧的宠儿。上流人士、富商贵胄坐在纪念球场(河床队主场)的贵宾包厢里,观看自己看得懂或者看不懂的足球比赛,一副津津有味的模样。
阿根廷人的探戈和足球就像一起成长的两兄弟,当年生活困窘,现如今都发达了,但出身却是他们永远走不出的背景,抛不开的源头。探戈是底层人民的舞蹈,足球是劳苦大众的运动,记住博卡,就是记住了那些贫穷、悲伤、忧愁的过往,就是念着乡愁,念着那些最原始的、和大地同根同源的生命迹象。
阿根廷最著名的两大足球俱乐部,博卡和河床,就在博卡地区诞生。
3。 甜蜜小日子
转眼到了20世纪40年代,欧亚大陆燃起熊熊战火,滚滚硝烟之中,很多人走下球场冲向战场,很多人伤了身体丢了性命,像马特?巴斯比那样能把战场当成训练场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这段时间,阿根廷凭借地利,远离战火,国内的足球联赛不间断进行。在世界杯停办的背景下,连续拿了几届美洲杯冠军。
美洲杯是1916年由当时的阿根廷总统倡议举办的。那年是阿根廷独立一百周年,总统说咱请几个美洲兄弟来做客踢几场比赛吧,庆祝庆祝。对南美人民来说足球就是最好的娱乐。乌拉圭、巴西和智利兄弟很捧场,纷纷赶来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盛会。比赛期间大家还合计成立了南美足球的官方组织——南美足联。于是美洲杯就成了传统,一届一届地办了下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阿根廷的上帝时代(2)
拿了几届美洲杯,尤其是打败了曾经夺得世界杯冠军的近邻乌拉圭兄弟,阿根廷顿生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之感,觉得自己不但是美洲最棒的,也是世界最棒的,自己的技术、打法绝对是世界一流。本来嘛,国内刚出了神话般的贝隆将军和贝隆夫人,贝隆主义把工人、农民、资产阶级暂时团结到了一起,大家关起门来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正意气风发呢,有点乐观心态也可以理解。阿根廷人就这么美滋滋地过了几年。直到又一次政变,贝隆将军和贝隆夫人先后死了,阿根廷在哭泣中迎来了可以参加1958年世界杯的消息。新政府上台敞开大门跟欧洲表兄弟们拉关系,估计有拿足球搞外交的意思。阿根廷足球又冲出美洲了,这一冲出去发现,自己成了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4。 当头挨一棒
别看阿根廷在美洲称王称霸风光无限,在美洲以外的战绩却乏善可陈。说到美洲以外的战绩,最有分量的衡量标准就是世界杯的成绩。看一看阿根廷参加世界杯的履历,50年代初,缺席。原因有二,其一是避免人才流失。阿根廷球员很抢手,一旦参加国际比赛,很多人就有了转会欧洲俱乐部踢球的机会,一来二去连国籍也改了,转头为意大利、西班牙等等效力,阿根廷很吃亏。其二不想重蹈巴西覆辙。巴西兄弟1950年在家门口办世界杯,欲捧杯而未果,造成全民皆殇,惨不忍睹。贝隆军政府立足未稳,不敢冒险,只能号召大家关起门来踢足球,自娱自乐少是非。贝隆军政府下台后,禁令解除了,阿根廷终于能去世界舞台上露露脸了。
1958年,风头正劲的阿根廷足球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大西洋,准备在瑞典的世界杯战场上,向世人奉献一出精彩表演。客观上,这年也确实是个机会。老牌劲旅匈牙利队前两年战乱,队中的明星球员普斯卡什等人流亡到了国外;足球鼻祖英格兰队二月份遭遇灭顶之灾,慕尼黑空难夺走了几乎整支曼联队暨半支英格兰国家队。其他的,也就巴西、法国需要一拼。阿根廷信心满满地摩拳擦掌,结果却以三场小组赛一胜两负积两分丢了10个球的成绩被一棍子打死在了世界杯的门槛上。其中,除了3∶1赢了北爱尔兰一场外,先后以1∶3输给德国,1∶6大败给捷克斯洛伐克。德国也就罢了,好歹是上届冠军,但连捷克斯洛伐克这样的欧洲二流也能把自己打成筛子……这真是当头一棒打在阿根廷头上。
5。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阿根廷人很沮丧。同样是一个师父带出来的徒弟,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要知道,大英帝国的出口生意已经做到了全世界,阿根廷足球的授业恩师就是英国人。在这一点上,德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