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部分(第3/4 页)
学上来论。
最聪明的是,它的修今生望来世一说,注定了麾下教民不存在激进思想,对统治阶层不具备侵害性。统治阶层也就大度的容纳了它的生存。并且在尝到甜头后还有几个皇帝大力推广过。然而,过犹不及。在大乘学说尚没有完整体系的时期,很是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殷如行的最大优势就是她来自的年代远远领先超出这里,悠长的历史文明传承、无与伦比的知识层次、开阔的眼界,就是巨人的肩膀,站在这个位置上的她,看见的前方道路比这里任何一个人都要远的多。
当然,这也有前提,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进度的高度之上。单拎出某一点,比如东寰这场战乱要延续多久,如何如何进攻谋划才能用最少的力量取得最大的胜利。保证她两眼茫然,一问三不知。
可一旦立足点定的够高,比如现在。问她如何征服一片大地,甚至一个民族的民心。她却能头头是道的说出一二三条来。
白陌尘被这种匪夷所思的反差惊的几乎掉了下巴。殷如行却是越说的多,脑海中的观念越系统明朗化。
“当然是佛教。你没发现吗?这片土地在宗教领域几乎可以说是空白。人们需要信仰。现有的信仰根本无法满足他们。是的,他们听命于领主和贵族。这个基点其实非常薄弱。只要有一种他们能理解,又坚信不渝的宗教扎根在心里,那会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撼动的基石。”
虽然天元大陆的学士之中,也有类似儒家学说的流传。然而,殷如行想都没想过将儒家的“礼仪、忠君”一套给搬过来。这与她本身的利益不符合,等哪天她当了皇帝再说吧。其它的零散教派,在这里的根基有限。教义也不如佛教有天然的优势。凡是能扎根生存,并逐步发展的,不一定最好,但一定是因为它目前最适合这里的土壤。
“你怎么能确定他们会信仰佛家学说,并坚定不移?”白陌尘不知道她哪儿来的这么大信心。佛教在天元发展的是不错,然而远远没有到殷如行所说的那种“神奇”地步。成为大部分民众坚贞不渝的心灵支柱。他不认为换个地方就能截然不同。
殷如行的信心却是非常足。这就是眼界的不同了。在西方历史上,宗教能靠着神权生生将统治权从王权中分一半出来,国王的登基需要教廷的加冕。在民众心中,教皇大人的威名赫赫震耳。为了信仰的不同能发动战争,异教徒受到迫害。宗教的狂热和凶残,白陌尘其实并没有真正见识过。
“当然能。因为人们需要‘救赎’。任何一个对现状不满的人,都渴望得到救赎。”她坚定的道。
无论是魅力还是凶残,都触及到了一个本质,即人类心灵的缺憾。心理学的厉害之处也就在此。别以为你外表光鲜就心无缺陷。殷如行还记得教授所说的话:心理上的问题,从来不是你想没有就没有的。它一直在,隐藏的很深,不已你的主观意识为转移。除非你去正视,去抽丝剥茧,层层面对。不然,它永远存在于你的潜意识中。也许一生就这么懵懂的过了,也许会在不知哪一天爆发。所以,我们要常常审视、清洗自己的心灵。
“救赎?”白陌尘久久咀嚼着这个字眼,末了深深叹息:“这还真是一个令人无法拒绝的诱惑。”至少,普通的平民绝对没有办法拒绝。谁人对现实完满?哪怕是如“来世说”那样飘渺虚幻,到底也是一个希望。没有人能拒绝希望。他有些理解殷如行的意思了:“你要怎么做?广建寺庙的话,财政上目前无法承受。现在物资紧缺,每一文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你拿不到拨款,怎么筹建寺庙?”钱财的筹集方法无论是添加税收还是募捐,都很容易引起反抗情绪。反而得不偿失。
殷如行早已想好了方式:“第一步当然要走好。我不加税,也不募捐。要知道,寺庙虽然是信仰的承载地,但真正的承载是在人们的心中的。只要心中的寺庙筑起,大地上就自然而然跟着耸立。”而且,关于寺庙的用途她也不想照搬原样,只是烧香拜佛。在她的想法中,寺庙应该承担更多的用途,除了神圣还应该亲民。花费了钱财就要有所建设。比如将其作为教授文字、知识以及技艺的课堂。只有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神权的力量才能发挥到极致。
她不喜欢王权中央集权,虽然那意味着社会稳定。诸侯势力过于庞大容易引发战乱,同样也不可取。那么,就让神权来掺一脚吧。她给予它最初的培育,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但是,这是她所能想到最好办法。罗枫寒无疑是想当王的,纵然现阶段他对各方拥有自己的势力很宽容,但那是因为“大势”如此,不得不顺势而为。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