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国公府来客(第1/2 页)
这样一来,太子党这些人马就用不上了,而且还很有可能反过来对皇太孙朱允炆产生威胁。
有两位国公级别的顶级勋贵作为后援的朱允熥没能成为接班人,却让毫无关系背景的朱允炆上位了,常蓝两家对此肯定非常不甘心。
朱元璋知道自己在位时他们肯定不敢做什么,可是自己死后,以蓝玉那种桀骜不驯、骄横跋扈的性格,以常蓝两家在军中强大的关系网和影响力,搞不好会谋划发动政变,让朱允熥即位。
这实在太危险了!为了防着这一手,老朱只有先下手为强了。
于是在朱标死后第二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发动了蓝玉案。
为了子孙后代江山永固,老朱也是杀红了眼,蓝玉案一共牵涉了一公十三侯二伯,株连一万五千多人,几乎将当时还在世的勋贵和他们手下的得力干将一网打尽。
蓝玉案之后,侥幸漏网的开国诸将只剩下傅友德、冯胜等寥寥几个。
但事情还没完。
因为傅友德的女儿嫁给了晋王朱h世子朱济熺,冯胜的女儿嫁给了周王朱橚,两人都与藩王关系密切。在朱允炆即位后,他们也有可能成为不稳定因素。
因此两人最终也没能逃脱厄运,分别于洪武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被赐死。
如果此时徐达还没死的话,恐怕也难逃被赐死的命运,因为他是燕王朱棣的岳父。
经过这一波大规模杀戮后,开国功臣中只有长兴侯耿炳文与武定侯郭英两人硕果仅存,活到了朱允炆即位。
作为乞丐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对自家的江山看得比什么都重,因为没有什么比得到后又失去更痛苦。
登基之后,他吸取了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一直在处心积虑地防着权臣、外戚和太监等各种势力谋夺自家江山,没料到最后还是被自己儿子偷了家。
建文元年,朱允炆一登基就着手削藩,引起藩王们的极度不满,朱棣乘机举起“清君侧”的大旗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允炆此时才发现手头竟然已经无将可用,只能矮子里面挑高个。
先是让老将耿炳文挂帅出征,大败。
然后又换了李景隆这个曾经“上过阵”的勋二代,结果真应了虎父犬子的俗话,李景隆成了运输大队长,一个字形容就是送。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朱棣反攻到南京城下,李景隆与谷王朱橞直接打开金川门放大军入城,使朱棣奇迹般地完成了从藩王到皇帝的华丽转身。
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
“老爷,那两位客人已经在外面等了一盏茶功夫了……”门房的声音将赵鸿义从回忆中惊醒。
他揉了揉太阳穴,重新整理了一下有些混乱的思绪。
今天来的这两人一个姓蓝,一个姓常,又是国公府的人,想必就是蓝玉和常遇春的后人了。
这个时空的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朱标并没有早亡,而是正常即位,故而朱元璋也没有必要对太子党赶尽杀绝,所以蓝玉案并没有像原来的历史上那样发生,很多勋贵得以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
不过令赵鸿义感到有些奇怪的是,这国公府不是应该早就迁到北京去了么?怎么又跑到南京来了?他们找自己是要入股报社还是有别的事情?
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赵鸿义这种有功名的读书人以后是要混文官圈子的,跟这些勋贵们八竿子打不着,大家的圈子完全不一样。
而且文官跟勋贵搅在一起是会被人笑话的,因为文官们最鄙视的就是这种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混吃等死的人。
所以按照一般士大夫的思路,赵鸿义不应该结交这些勋贵才对。
不过赵鸿义不同于一般士大夫,他可是穿越者,为了实现他的目标,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时候的勋贵虽然基本上没什么实权,也基本不参与朝堂政治,甚至连兵权也没有了。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勋贵作为一个整体,在大明政治版图中还是占据了一席之地的,对皇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而且勋贵们经过立国一百多年积累下来,手中掌握的资金实力也是非常雄厚的,对赵鸿义这种资金实力比较弱的人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能结交一下,关键时刻说不定能起到一些作用。
沉吟了一会,赵鸿义决定先会一会这两人再说,于是吩咐道:“请他们二位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