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赵青云的筹谋与隐忍(第1/3 页)
赵青云在翰林院的日子逐渐步入正轨,他一边勤于修撰,一边暗中搜集关于张维平一党的更多消息。他深知,若想真正为父亲平冤昭雪,仅靠江湖朋友的帮助远远不够,必须在朝廷内外建立更广泛的支持。
这一天,赵青云正在翰林院的书库查阅古籍,搜集与朝廷赋税改革相关的典章文献。他翻阅间,意外发现了一份旧卷,上面提及了边疆军需的核算流程。笔迹虽潦草,但显然是匆忙记录的内部调令。
“这字迹,似乎是内阁某官员的手笔。”赵青云微微皱眉,将卷轴细心收好,准备回去仔细研究。
晚上,赵青云回到沈正华府,将卷轴拿出与沈正华讨论。沈正华看罢,眉头紧锁:“青云,这可能是一次机会。朝中确有传闻,说张维平为了笼络边疆将领,利用军需调拨私自牟利。这类线索若能被放大,很可能是打开张党疏漏的突破口。”
赵青云低声道:“沈大人,若我们继续追查此事,会否过于冒险?”
沈正华点了点桌上的卷轴,语气凝重:“冒险是一定的,但不冒险,我们便永远没有机会。眼下京中还有一些不满张党的人,若能说服他们联手,这条路未必走不通。”
为了争取更多朝中支持,赵青云与沈正华多次商议。沈正华提议,他可以试探几位与张党不和的官员,看看是否能找到志同道合之人。
几天后,赵青云主动拜访了内阁次辅许从礼。这位老臣因性格刚直屡次与张维平发生争执,虽然已被边缘化,但仍保有一定的威望。
许从礼端坐于书案前,捋了捋花白的胡须,面带沉思:“赵青云,我听沈正华说过你。你年纪轻轻,倒是志向远大。但你可知,这张维平根基深厚,牵一发动全身,你若要与他对抗,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赵青云拱手恭敬答道:“许大人,学生明白这其中的风险,但正因为张党如此强势,才更需要有人敢于揭露他们的真面目。若任其发展,朝纲不振,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许从礼听罢,轻叹一声:“好一个志存高远的少年。但你可知,这并非仅凭一腔热血便能成事?你有何具体计划?”
赵青云将从边疆到京城的线索一一详述,言辞恳切。他说到关键处,甚至掷地有声:“许大人,学生不求一己之名,只求能稍尽绵力,为国分忧。”
许从礼沉默良久,终于缓缓点头:“好,我可以为你牵线几位老臣。但记住,凡事不可轻举妄动,你在京城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他人攻击的把柄。”
回府后,赵青云夜不能寐。他回想许从礼的话,深知自己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书案上的灯火摇曳,他翻开卷宗,再次仔细比对,试图找出更多线索。
“父亲,孩儿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无论如何,我都会坚持下去。”赵青云暗自发誓,握紧了手中的毛笔。
清晨的京城,晨雾缭绕,街市已然喧嚣。赵青云与沈正华在书房中商讨着下一步的计划,而府中小厮突然通报:“御史台的齐大人前来拜访。”
赵青云微微一怔,他对这位齐大人虽有耳闻,却未曾谋面。齐涣,御史中丞,素以刚正不阿着称,常在朝会上针砭时弊,虽得百姓称赞,但也因得罪权贵而屡遭掣肘。
“齐大人?”沈正华眉头微挑,“青云,快随我去迎。”
书房内,齐涣一身青袍,腰间挂着玉佩,显得儒雅而威严。他端坐在椅上,目光灼灼,开门见山地说道:“沈尚书,今日我来,是想与你商讨边疆军需一事。”
沈正华与赵青云对视一眼,试探道:“齐大人可是发现了什么?”
齐涣缓缓道:“昨日我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提及张维平一党操纵边疆军需,贪污国库银两的细节。沈尚书,赵公子,你们可曾听闻此事?”
赵青云心中一震,这封信显然与薛逸风的调查有关。他不动声色地说道:“齐大人,学生听闻过一些传闻,但证据尚不齐全。”
齐涣点头,面露沉思:“此事非同小可,若真如信中所言,朝廷将面临极大的危机。但张维平势力庞大,若无确凿证据,恐难撼动。”
沈正华见状,沉声道:“齐大人,若真心为国,沈某愿与您联手,深入调查此事。”
齐涣神情复杂,显然有所顾虑:“沈尚书,我自然愿为国家尽忠。但张维平一党并非等闲之辈,朝中诸多大臣早已被其收买,我担心,我们的举动会引火烧身。”
赵青云上前一步,郑重说道:“齐大人,若每个人都因害怕而退缩,朝堂腐败的局势如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