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看不见硝烟的战场(第1/3 页)
翰林院的日子一如既往,赵青云忙碌于整理经史文献、起草皇帝御用文章。看似简单枯燥的工作,却是每一位进士进入仕途的第一步。他明白,在这座表面安静的院中,隐藏着无数未来朝堂的中坚力量。而他,正试图在这其中寻找一线希望。
这天午后,赵青云刚整理完一卷大明会典,正欲稍作歇息,陈远之忽然走近,压低声音说道:“赵兄,午后不忙,我们去东街茶楼坐坐吧?”
赵青云心中一动,脸上却不动声色,微微一笑:“陈兄相邀,自当应允。”
两人约定好时辰,分别离开书房。赵青云回到自己座位,心头暗自思忖:“陈兄此邀,想必另有深意。看来,他或许已有所决定。”
东街的茶楼不大,二楼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方桌,阳光透过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陈远之早已在此等候,见赵青云上楼,忙站起招呼道:“赵兄,请坐。”
赵青云微微点头,坐下后环顾四周,见周围并无熟人,才笑道:“陈兄请我来此,想必有话要说?”
陈远之端起茶杯轻抿一口,随即放下,神情复杂地说道:“赵兄,你我同入翰林院,算是同窗同僚。这段日子与你共事,心中颇有感慨。你心存百姓,对朝堂之事敢言敢为,让我钦佩。”
赵青云微微一怔,随即笑道:“陈兄过誉了。我不过是尽绵薄之力,希望能为百姓谋些福祉罢了。”
陈远之苦笑一声,语气低沉:“但这朝廷的腐败与权臣的肆意妄为,你我二人又能改变多少?赵兄,你可知我为何犹豫不决?”
赵青云正色道:“愿闻其详。”
陈远之叹了口气:“我的父亲乃礼部侍郎陈崇道,虽无实权,却也身在官场多年。他曾告诫我:为官之道,在于保全自身。如今张维平一党如日中天,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赵青云眼神微动,语气真诚:“陈兄,令尊之言虽有道理,但若人人都选择保全自身,朝廷何时才能清明,百姓何时才能脱离苦海?”
陈远之眉头紧锁,陷入沉思。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向赵青云:“赵兄,你是否真有把握,与那张党一争高下?”
赵青云目光坚定,声音沉稳:“我无法保证成功,但若不试,便永无可能。”
陈远之闻言,神色微动,似有决心,但终究没有表态。他端起茶杯掩饰内心的挣扎,而赵青云则没有再多言,耐心等待对方的回应。
第二天清晨,翰林院内,赵青云正伏案书写,一封信笺悄然放在了他的书桌上。他抬起头,见不远处的陈远之微微颔首,随即转身离去。
赵青云拿起信笺展开,只见上面写着几行小字:
“赵兄所言,令我深思。我虽无大志,但愿助君一臂之力。若有事相托,尽可言明。”
赵青云握着信笺,嘴角浮现一抹笑意:“这陈兄,终究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与此同时,张维平府邸内,几名心腹幕僚正在议事厅中低声讨论着。张维平负手站在厅堂中央,眉头微皱,显得心事重重。
一名幕僚上前禀报道:“大人,这些日子翰林院内有些风声传出,说是新进的赵青云与陈远之等人来往密切,似有异动。”
张维平冷哼一声:“区区翰林院的小卒,能翻出什么风浪?不过是些书生意气罢了。”
另一名幕僚谨慎道:“大人,虽如此,但赵青云乃沈正华一系,与徐子谦关系密切,若不早作防范,恐怕日后会成为隐患。”
张维平思索片刻,缓缓点头:“此言有理。传我命令,盯紧赵青云的一举一动,但不可轻举妄动。”
幕僚齐声应诺,迅速退下。张维平目光阴沉,低声自语道:“想与我斗?那就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叫朝堂权术。”
赵青云将陈远之的信笺收好,神情复杂。他既感到欣慰,又隐隐生出几分忧虑。陈远之虽表态支持,但翰林院中的局势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火烧身。而他的一举一动,恐怕早已落入张维平的眼中。
当日午后,沈正华如往常一样召见赵青云谈话。两人在书房中坐定后,沈正华拿出一份朝廷文书,低声道:“青云,这是今日内阁刚颁布的旨意,张维平提议成立‘京师城建司’,表面上是为了修缮城墙、治理水利,但实际是以此为借口,大肆敛财。”
赵青云接过文书,快速浏览,心中一震:“先生,张维平如此明目张胆,朝堂中难道没有反对之声?”
沈正华冷笑一声:“反对之声自然有,但都被他以‘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