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性极高的凯恩斯很快就嗅出了廉价的债务货币和通货膨胀理论,才是当时
国际银行家孜孜以求的主攻方向。
。onefx/bbs
凯恩斯对他自己政治上的谎言很少感到不安,因为他根本不需要受普通人的道德规范约束。
他习惯性地假造数据来符合他的经济理念。恰如罗斯帕德指出的那样, “他认为原则只会妨
碍他在正确的时刻取得权力的机会。因此,他愿意随时改变以前的信仰,在特定的情形下,
即使为了一枚硬币,他也会这样做。” '5。4'
凯恩斯明白一个经济学家要想他的学说成为“显学”,就必须有金融和政界的大腕们在幕后
和台前叫好,按现在的名词叫被“捧红”。当凯恩斯辨明“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之后,他立刻
施展出他真正的天赋:雄辩的口才和惊人的推销能力。
在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歇尔的光环之下,剑桥似乎理所当然的会成为世界经济理论的发源
地。作为马歇尔亲手挑选的接班人,凯恩斯处在一个极为有利的位置上。1936年,他的
主要著作《货币、利息和就业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出版之后,国际银行家对这样对他们心思体察入微的经济学理论当然是爱不释手,政治家们
对这种“借钱、印钱、花钱”的廉价货币政策则表现出欲就还推的姿态,争论与叫好立刻席卷
了学术界。
凯恩斯早已确信他的廉价货币思想必将得到国际银行家和政治家的大力支持,受到最大损害
的普通人民本来就“太愚蠢,或者是太邪恶”,剩下来就是搞定学术界了。
首先凯恩斯宣布了以他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理论和老旧传统经济理论两大阵营的对立,然后进
一步宣称,他那本艰涩的新经济“圣经”只有“30岁以下的年青经济学家才能看懂”。这一宣
称立刻受到青年经济学家的欢呼,保罗。撒缪尔森在给朋友的信中喜不自胜庆幸自己还不到3
0岁,他说:“年青真好”。但就是这个撒缪尔森也承认《通论》是一本“写得很糟,组织混
乱,充满混淆的书。[5。5]
美国的学者认为,如果这本书是美国中西部一个偏远学院教授写的,可能连发表都困难,更
不要说名垂青史了。
2。 胡佛总统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1932 年的总统大选在一片经济萧条的肃杀之中拉开了序幕,1300 万的失业人口、25%的失业
率,让现任总统胡佛倍感压力。面对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对1928 年以来经济政策的猛烈
抨击以及对胡佛总统与华尔街银行家势力的紧密关系的严厉指责,胡佛总统保持了耐人寻味
的沉默,但是他在自己的备忘录这样记录了他的真实想法:
“在回应罗斯福对我应该为(1929 年的)投机风潮负责的声明时,我思忖再三,不知道是否
应该把美联储1925 年到1928 年在欧洲势力的影响下故意实施通货膨胀政策的责任曝光,我
当时是反对这种政策的。”'5。6'
胡佛总统的确有些冤枉,他虽然贵为美国总统,但是对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却没有太大的影
。onefx/bbs
响力。由于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如果私人拥有的纽约美联储银行不配合,任何政策都是空
谈。
胡佛总统在华尔街失宠始于在德国赔款的问题上偏离了银行家的既定方针。原来,在1929
年由摩根策划的杨计划(Young Plan)以增加德国债务负担为代价,通过在华尔街发行德国
债券的方式为德国募集战争赔款,自己在承销债券发行的过程中爆赚一笔。1931 年5 月,不
曾想该计划开始执行不久,就赶上德国和奥地利的金融危机,罗斯切尔德家族银行和英格兰
银行的拯救行动未能遏制危机的蔓延,摩根等华尔街银行家不愿看到刚开了个好头的杨计划
中途夭折,立刻由摩根的合伙人拉蒙(Lamont)给胡佛总统打电话,要求美国政府同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