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特别要重视孩子的表达能力
第六个原则,对于腼腆、怯懦、胆小、内向、不大活泼的孩子,要特别注意培育、建立他的自信心。
建立自信心,特别要重视表达能力的培育。
自信心常常和孩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大胆相联系。
一个敢说、敢笑、敢闹、敢于表达的孩子,他在生活中天然地就有一种自信。一个不敢讲话,不敢表达、不敢与外界交流的孩子,很可能缺乏自信心。
所以,要从表达能力的培育入手,特别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育。
表达能力是和思维能力相联系的,一般来说,聪明的孩子善于表达,知识多了也愿意表达。可有的孩子很聪明,知识也很多,就是不敢讲。
因此,表达能力不仅有一个会不会讲的问题,还有个敢不敢讲的问题。
会不会讲是个智力问题,敢不敢讲是个心理素质问题,是个勇气问题。
表达能力在幼儿阶段特别表现为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结合。
所以,培养表达能力,并以此建立自信、兴趣等积极性,对幼儿是特别重要的。
坚定地贯彻游戏原则
第七个原则,坚定地贯彻游戏原则。
游戏学习法,学习游戏法。
培养孩子从小把学习看成游戏,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游戏学习法,也是愉快学习法。
提倡愉快学习法,不搞痛苦学习法。
家长的微笑──微笑的关心、微笑的欣赏、微笑的夸奖、微笑的鼓励与榜样对幼儿是最重要的。
家教格言:
人类大脑的潜力非常大,只要你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比别人差,相信孩子是聪明的,同时注意开发,都能够成为天才。
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要因势利导。
学习能力的培育,肯定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方法。总的态度是一样的,培养孩子的五种积极性,欣赏、夸奖、鼓励。
当然要根据性格的不同,培育方法有具体的差异。
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的完善化的培育。
只有把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与完善孩子的性格相结合,才能够同时提高他方方面面的学习能力。要让孩子的性格尽可能向完善、完美的方向发展,要引导孩子慢慢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
12学龄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生命和学习是生动的,灵活的。对灵活的事物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
要像对待一个火苗、一个植物苗那样,保护和培育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要充分肯定孩子的每一点努力,同时欣赏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12。1基础的差异
上学以后,孩子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我们称之为学龄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带着各自的性格,带着各自学龄前的智力开发与知识水平,带着各自学习方面的向上积极性、兴趣积极性、自信、注意力和毅力走进校门。
有些孩子由爷爷奶奶带大,有的从小上托儿所、幼儿园,因为学龄前的教育和环境不同,孩子智力如何?心理素质如何?性格好不好?在学习方面的五种积极性高不高?
不同的孩子在这一阶段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12。2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的差别
这些差异在幼儿时期还不那么明显。一进入学校,首先表现出的就是学习成绩的差别。
积极性的差别可以算软差别,学习成绩的差别就是硬差别了。
这个差别不仅老师可以看到,家长可以看到,孩子自己也可以看到。
不要小看学习成绩的差别,它对孩子心理的影响非常重大。
所有的家长都要重视这一点。
家长一天到晚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一回家,你首先想问的就是孩子的考试是多少分。你可能不知道,学习成绩是孩子在学校里全部自尊心的衡量尺度之一,几乎是最重要的尺度。
孩子每天都在课堂上比赛。
除此以外,孩子在社会活动、表达能力方面的差别也表现出来了。
第36节:面对家长老师的评价
孩子走进学校,脱离了父母的呵护,他敢不敢当众回答问题,有事敢不敢找老师,下课能不能和同学玩到一起,各种应对都出现了。
12。3面对家长与老师的评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