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页)
谷师爷,也是如法炮制,请藩署最出名的王师爷介绍,他介绍的是他的一个名叫杨用之的师兄弟,言明在先,人是勤恳老实,本事并不怎么样了不起。好在王有龄所重视的是借此拉上王师爷的关系,钱谷一道,他自己也懂得很多,幕友弱一些也不要紧。
回到海运局,王有龄亲自动笔准备聘书,用大红全帖,面写『关书』二字,里面写的是∶『敦聘寿门秦老夫子,在署理乌程县知县兼署湖州府知府任内,办理刑名事件,月奉修金纹银七十两,到馆起修。三节另奉贽敬纹银八两。谨订。』下面署款『教弟王有龄顿首拜。』不用官印、也不用私章,封入红封套内,加个签条,写的是『秦老夫子惠存』。
杨用之的那份关书,款式也是一样,不过修金每月只有五十两,并且写明『不另致送节敬』,这是因为钱谷师爷,在每地丁钱粮征收完毕,另有好处的缘故。
等把关书送了去,王有龄随即又下帖子请客。幕友虽无官职,但地位与他的『东翁』相同,尤其是刑钱两席,有一定的称呼,州县称『大老爷』,所以秦寿门和杨用之,都该称为『师大老爷』。
两位『师大老爷』是分开来请的,因为幕友最讲究札数,他们在衙里自成夭地,长官有事,要移樽就教。初一、十五就象衙参那样,要恭具衣冠去拜访问好。岁时佳节,特为设宴奉请,平时请客一定要请幕友坐首座,否则就不必奉邀。现在虽还未到馆,已要按规矩办事,怕秦、杨二人,哪个坐首座,哪个坐次席,难于安排,所以索性分开来请,两个都是首座。陪客自然是胡雪岩和周、吴两委员。
第一天请的是刑名师爷秦寿门,帖子发了出去,这位贵宾专函辞射,理由是他吃长素,不便叨拢。这也好办,杭州四大丛林的素斋,无不精致万分,雷峰塔下的净慈寺,方丈心悟是王有龄的同乡,素有往还,更加方便,于是另外备了个『洁治素斋候光』的请柬送出去。秦寿门复信,欣然应诺。
到了那天轿子出清彼门,中『柳浪闻莺』下船,先逛西湖,后吃素斋。
净慈的方丈心悟以半主半客的身分作陪,席间问起秦寿门吃长素的原因,他回答得很坦率。
『 有老和尚在,不敢打诳语,我是忏悔宿业。』寿门说,『前两年我在顺天府衙门「作客,办一件案子,误信人言,以致」失出「,虽无责任,此心耿耿不安,不久,先父先母,双刃弃世,我辞馆回乡,料理完了丧事,自己又是一场大病,九死一生。病中忏悔,倘能不死,从此长焉念佛,一点诚心,固然蒙菩萨鉴怜,一天好一天,如今是我还愿的时候。』
『诚则灵!』心悟不断点头,『种爪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不可不信。』
『我本想从此封笔,无奈家累甚重,不得不重作冯妇。公门之中,容易作孽,多蒙东翁台爱,我别无所报,为东翁种些福田。』
『是,是!』王有龄很诚恳地答道,『我所望于老夫子的,也就是如此。』
『公门之中也好修行。』胡雪岩安慰他说,『秦老夫子无心中积的德,一定不少。』
『这自然也有。我们这一行,多少年来师弟相传的心法∶』救生不救死「。
就是体上天好生之德。然而说句老实话,也是「乐」在其中。『
这名话很含蓄,但在座的人无不明白,救了「生」才有红色收入,一味替死者伸冤,除了苦主,谁来见情?
『话又说回来。干我们这一行,到底积德的多,造孽的少,不比刑官狱吏,造孽容易积德难。』
『这又是为什么呢?』胡雪岩很感兴味地问。
『 此无他,到底自己可以作主?譬如象雪公这样的东家,自然不许我们造孽,即使所遇非人,我们只要自己把握得定,东家也不能强人所难。狱里就不同了,真正是晴无天日!』
『怎么呢?』
『一句话,非钱不行,没有钱,那地方比猪圈都不如,有钱的,跟自己家里一样,不但起居饮食舒服,甚至妻妾要以进去伴宿。』
『我也听说过。』王有龄问道,『真有这样的事?』
『当然有!我说个故事为诸公下酒,就出在我们浙江,那是道光年间的事┅┅』
据说,道光年培有个富家子弟,犯了命案,情节甚重。由县、府、道,一直到省里,都维持『斩立决』的罪名,只待刑部公文下来,便要处决。这个富家子弟是三世单传,所以他家上下打点,只想救出一条命来。无奈情真罪实,遇着的又都是清官,以致钱虽花得不少,毫无作用,只都便宜了中间经手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