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辈颜昭甫,孙辈颜元孙、颜惟贞,曾孙辈颜杲卿、颜真卿、颜旭卿,颜曜卿,玄孙辈颜君页、颜禺页、颜岂页,均有名于当世,或仕宦当朝,或书法造诣精深,或两者皆备。此支颜姓风光显赫一时,为世人仰慕。
“真卿四世孙弘,官金陵同州参军,长子诩为永新令,次子普,五代末为泉州德化令,遂家焉。普之长子泊迁永春卓埔,茂公为其第六子。”
合上族谱,颜秉初小心翼翼地将它又藏回枕头里,躺回床上,眼睛盯着帐顶,慢慢梳理脑子里的信息。颜回,孔门得意弟子,颜氏之儒的创始人;颜师古,语言大家,作《汉书注》;颜真卿,书法巨擘大师,风骨健劲的颜体的开山祖。史书上曾经淡漠的人名变得亲近起来。原来,颜家乃名门之后。
这一个个人名后面的朝代,春秋,隋唐,五代。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出现偏差,现在大约应是南宋高宗赵构在位年间才是,历经靖康之耻,退居临安;繁华在表,腐朽在内;奸臣在堂,狼兵在外。南宋程朱理学盛行,对女子束缚甚重,然,上巳节那天,颜秉初看见的却有些像是史书上大唐盛世的模样,年轻女子轻纱蒙面,结伴而游,好不自在。还有最最重要一点,国都的位置与史书上记载的完全不同。
唔,一定要找到是哪里出了差错。颜秉初翻了个身,渐渐沉入梦乡。
于此同时,兴福寺山下的别景园里,谢诩正仔细看着手中捏着的一张薄纸,福宝在一旁颇为自得地道:“少爷最近同颜家那大少爷走得近,小的把他的底细全扒拉出来了,嘿嘿,夫人可交代了,少爷待在福州念书也不是不可以,可是得让小的注意着,不是谁都能结交的。”
福安垂手站在一边,心里直翻白眼,夫人交代的话暗暗里记着就是,哪有全交代出来的,真是个不长脑子的。
谢诩不置可否,他的视线快速地瞄过颜秉宁的生平,顿在了那短短的一行字上:颜氏秉初,和佑七年生。性顺言寡,体弱娇怯,母甚宠爱。不由想起那日推在他腰上的一双白生生的小手,和慌慌张张如同小兔子的身影。便嗤笑一声,将纸扔在桌上:“言不尽实,不看也罢。”
福宝顿时垮了一张脸,嘟囔道:“怎么会?小的费了不少力。”突然又想起一件事来:“少爷,这颜家大少爷说起来与你还有亲呐。”
谢诩这才感兴趣,问:“怎么说?”
福宝见谢诩来了兴致,立刻又起了精神,压低嗓音道:“这颜府可是临安府颜家的嫡支的二房。安定侯夫人可是颜府老爷的妹妹。”
谢诩的母亲燕国夫人出自安定侯府,乃现任安定侯的胞妹。安定侯夫人便是谢诩的舅母了。谢诩的这位舅母乃是老侯爷在世时亲自定下的,颜家在临安传承百年,家风严谨,是有名的世家望族。
原来是出自他家。
“既然,与颜府有故,我一小辈,也该上门拜访才是。”谢诩笑得有些意味深长。
福宝打了个寒战,抬头看时,自家少爷仍是一副气质高华,不染尘埃的模样。他吁了一口气,心想,这才是他家那个京中人称“谢郎风流”的少爷嘛。
第六章 如此背书
第六章 如此背书
唔,真舒服。
颜秉初坐在床上大大地伸了个懒腰。隐隐约约有缕橙色的阳光透过纱帐。
天放晴了
她撩起帐子,直接下了床,爬到榻上,推开窗,满足地扬起小脸吸了一口气。有阳光真好,人都感觉轻飘飘的像要飞起来。
缀幽进了里屋就看见颜秉初一副餍足的样儿。不由抿着嘴笑了起来,见屋里暖和,也就没有说她,转身取了衣服,伺候她穿上。唤了小丫头端了青盐,打了水。
出了里屋,映月早端了蜜水,颜秉初直接就着映月的手喝了,带了文杏去徐氏院子请安。
“念了书,倒是吃得多了些。”徐氏见颜秉初用了一碗碧粳粥,还吃了两块糖蒸酥酪,心里很是高兴。
颜秉初倒是噎了噎,想起前世每次下课,冲锋陷阵到食堂打饭,顿顿无肉不欢,不禁有些汗颜。她倒是想吃多些,奈何这个小身板已经是极限了。
正说着,颜秉君已放下箸子道:“娘,君儿吃好了。”
颜秉初连忙也放下箸子,拿起杯子漱了漱口,道:“我也吃好了。”
徐氏点点头,嘱咐了几句,让姐弟二人仔细听先生念书,不许调皮等等。又叮嘱两人跟着的小丫头两句,便放两人走了。
颜秉初牵着弟弟的手,穿过沁香园,过了绿野苑门口小溪上的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