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这是一部写佳境美地的游记,可是,秋雨老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了又想:中国文人每每遭难于做了官僚的文人,古来有之,今日依然,更何况世俗的社会机制犹如一张遮天蔽日的网。不甘于做无行、无聊、无耻文人,不屈服于邪恶和奸佞,就要做好遭难的准备,而磨难是一笔财富,一笔个人享受也能与他人分享的财富。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与少林寺方丈叙“书緣”
8月9日上午,欲雨还晴,为送永信大师订购的一批书,我与河南省委宣传部原秘书长王世民先生驱车来到少林寺。由于当日下午来华参加纪念奥运活动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要来少林寺参观,嵩山部分地域已经开始*,故此时的少林寺景区少有的宁静。经过严格的审核,我们的车总算放行,并进寺径直到了方丈的“书房”。
这是半山上一个僻静的去处,一个灰色砖瓦的院落。进门时,永信大师已经从座椅上站起身来,一句“好久不见了”的问候顿时使得氛围温馨可人。上次见大师还是在2005年的10月,一晃儿快两年了。那是我从美国回国后第一次拜见方丈。大师说,10年前你神秘消失,现在又突然出现。我说,你们出家我出国,到美国“挂单”,云游了一番。
落座,我把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河南分社常务副总编辑刘雅鸣的新著《雁鸣青天字一行》送到大师手上。我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新近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师十分欣喜,仔细翻阅起来,不时发表“书评”,其中最中肯的评价是:刘雅鸣完全是靠自己写出来的!有过十多年新闻从业经历的我深知,这是对一个做记者的人的最高评价!
随后,我把已经出版的“当代河南记者丛书”中的前18本摆到案上,大师逐一翻阅,并一一问候作者的近况,因为绝大多数作者都与大师熟识,有的还是他的挚友。作者责任编辑,我了解这些书中几乎都收录有对大师或少林寺进行报道的新闻作品,更有许多常人难得一见的图片入编其中。大师说,感谢记者朋友对少林寺的厚爱。同行的王世民先生说,少林寺为河南、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还是在去年的5月,我与少林书局的阿德、任延波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周亚非一起编著的《走进少林》一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那是一本急就仓促之作。那年3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少林寺,轰动世界。3月28日,我和少林实业公司总经理钱大梁一起到北京见永信大师。他当时为参加“功夫之星”新闻发布会住在北京国际饭店。就在两天不到的时间里,基本定下了编著出版《走进少林》的计划。接下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撰稿、编辑、设计、制作、印刷,5月5日,第一批书送进了少林寺山门,送到了黄金周到少林寺参观的各国各地游客手中。
时间过得很快,不经意间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谈话间,方丈不时安排着下午的接待工作。看到在茶座等候的其他客人,我们不好再多叨扰。辞别前,我把自己刚刚出版的一本新闻作品集《晴耕雨读》送给大师。大师也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他本人的新作《少林功夫》送给我,并欣然在扉页签名:释永信。我由衷感谢大师垂爱赐教。
中国企业家一年仅读半本书
悠悠乎五千年文化历史可谓璀璨厚重,令许多国人引以为自豪,面对西域各国稍不留神就居高临下充满优越感。然而。这种仰赖古人的优越感只能是“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是一种夜郎自大。何出此言?答案很简单:文化必须不断更新发展才有生命力,而文化要更新发展首先需要传承。如何传承?答案也很简单:读书。可是,自以为最有文化的中华民族迄今还有多少人热衷读书?这个答案就不那么简单了!
笔者从一本读书类杂志看到这样几个应该是触目惊心的数据:年平均阅读量:日本人为4本,韩国人为7本,法国人为11本,中国人为本;中国人有“读书习惯”的,从几年前的7%降到2004年的5%,而英国有“阅读习惯”的,从1977年的54%,上升到2002年的65%;联合国对世界500强企业家读书情况进行调查,日本企业家一年读书50本,中国企业家一年读书本,相差100倍。这些数据或许陈旧了些,但还是颇能说明问题的。
作为一个出版人,看到上述数据我无法遏制内心的悲哀,是中国人的文化修养真的到了不再需要读书的程度了吗?是中国人日理万机真的忙得连读书的时间也没有了吗?显然不是。或许有人说,现在中国人已经习惯于网上阅读了。更是瞎掰。就互联网发达程度,英国、法国、韩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