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1/2 页)
(纯属虚构,历史架空,都是白话文,脑子寄存处)
辽东这片广袤的土地,自然资源的储备可谓是极为丰富。在这里,不仅有着储量可观的铁矿和煤矿,还有质地坚硬的花岗岩以及用途广泛的粘土矿等等。然而,这些仅仅只是辽东地区所拥有资源的冰山一角罢了。
林北对此地的了解远不止于此,他深深地记着,就在这脚下的土地里,那片未知的地域之下,蕴藏着珍贵无比的石油资源。只可惜,以当下现有的科技水平而言,想要开发利用这些石油资源,无疑是痴人说梦。因为如何安全有效地开采石油,对于此时的人们来说,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除非能够发现那些罕见的露天石油,才可以直接进行开采并投入使用。
即便如今幸运地获得了石油,其用途也是相当有限。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也只能在守城时发挥一些作用,而其他时候则几乎派不上什么用场。如此一来,就如同坐拥一座宝山,但却因缺乏开启宝库之门的钥匙而无法享用其中的财富一般。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平汉和大洪两人的事业发展得如日中天。
林北慧眼识珠,将他们委以重任,派遣至海边负责建立港口,并统领当地的渔民们出海捕捞海鲜。果不其然,现今的渤海海域内,各类鱼儿数量众多。渔民们只需随意地在海面上撒下渔网,便能收获满满当当的渔获。
尚未遭受人类过度侵害的大海依旧保持着清澈见底的模样,同时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
在清洗海鲜时,那些内脏、鳞片等废弃物可千万别随意丢弃,它们可是极为珍贵的沤肥材料呢!
林北隐约记得,要将这些东西放入清水中长时间浸泡,待其软化后再细细研磨成粉末状,最后均匀地撒到田地里。
至于这样做究竟能够增加何种营养元素,林北实在是想不起来啦。不过他知道,如果把这种骨粉与米田共和在一起使用,或许会让粮食的产量有所提高,但最终的成果如何,还得等到丰收时节才能见分晓。
与此同时,黄龙和左校这两人,则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在海边圈地制盐。
林北早就将制作海盐的方法传授给了他们,而这两位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成功地制造出了大量的海盐。
值得庆幸的是,当下所有人都对林北的命令言听计从,整个辽东地区尚未出现严重的贪污现象和官僚作风。
在这里,每个人都不辞辛苦地为他人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即便不是完全出于对民众的关怀,至少也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
相比起大汉其他地方,生活在辽东这片土地上简直要好上太多太多了。
风靡在大汉境内的汉五铢货币如今在这片土地已悄然退场,成为辽东治下百姓的一点念想。而取而代之的,则是全新的“大锅饭”模式在辽东大地如火如荼地铺陈开来。之所以采取这样看似有些极端的方式,实在是出于万般无奈啊!
当下的辽东,街头巷尾不见摊贩的身影,每个平民家庭除去本地所剩无几的余粮之外,生活开销几乎全仰仗着林北的慷慨补贴。如此情形之下,也唯有实行这种一视同仁的大锅饭制度,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果腹度日。
然而,若是有人胆敢在这关键时刻偷懒耍滑、阳奉阴违,那可就休怪律法无情了。一旦被发现,这些人将会被毫不留情地抓捕起来,当作反面典型示众,并被发配到制盐地区充当苦力,终日承受繁重劳作之苦。
与此同时,辽东的边境地带戒备森严,重兵驻守。所有外来人员统统被拒于门外,不得踏入半步。
不过,林北倒也并非完全封闭自守之人,他独具慧眼,特意划出一块特定区域专门用作交易之所。在这里,他们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海盐,并以此与大汉境内各地交换各类粮食和商品。毕竟,人活着总不能光吃米饭吧?时不时地来点蔬菜调剂口味,那才叫生活嘛!
原本计划推行“以工代赈”这一策略,然而当下所采用的“大锅饭”模式与历史记载中的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要知道,如今这种“大锅饭”模式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受益,不仅给每家每户都安排了工作岗位,还确保了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所有这些事务皆由林北亲自任命的村长负责统筹协调,以便更高效地调动起老百姓们的积极性。
其中,占据较大比例的劳动力被投入到农田耕种当中去,他们辛勤劳作,努力保障粮食的丰收;而相对较为清闲的那一小部分人呢,则肩负着房屋建设的重任。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