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喧闹的家静的像一座坟墓,没有一点点的生息。再一转眼,面前的女人容貌妩媚,大着肚子,身姿却依旧婷婷袅袅,像弱风摆柳似的。望着他,笑的绝望而疯狂……
身畔的少年此时已经醒了,声音甜甜腻腻的唤他“官人”,一波三折的。温郁之忍不住又皱了皱眉。
昨日平定侯家的公子做东,邀请了一群京城的纨绔和官员,在银红照摆花酒。他没有拒绝,也无法拒绝。这官场的交情,十成里有八成,不过是一起同过窗,或是一起嫖过娼。
心中郁结,存了几分买醉的心思。对于递上来的酒杯,就也都没推开。眼前的一群莺莺燕燕,醉眼看去,却统统化成了年少记忆中那个梦魔似的身影,让他的胃里一阵一阵的绞痛。
平定侯家的小公子是个无事也要生非的,勾着他的脖子似笑非笑:“这些个庸俗脂粉入不了子青的眼,可是要小爷我亲自伺候?”弯弯的眸子,笑意却没达眼底。
旁边有眼色的丫鬟立刻退了出去,不一会,就进来一群清秀小倌。
楚国风气还算开放,银红照的斜后面,便是京城最大的相公馆“南风苑”,人们一般简单的称之为“南苑”。京城贵族包几个戏子养几个小倌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只是对着一群身段比女子还婀娜妩媚的男孩子,温郁之实在是觉得怪异。可他想到平定小侯爷片刻前的神态,知道若是再拒绝便是真的得罪人了。于是便装着不胜酒力,随便挑了个孩子让他扶着休息去了。
?
作者有话要说:
☆、一对玉佩(修)
话说这边,江渉在俪娘处用过午饭才走,临走还从俪娘那顺走了两盒京城百花斋最好的胭脂,想着晚上去灵音坊讨琴娘素玉的欢心。
于是他便没见到从小倌床上下来的温尚书,而温郁之也没见到笑得一脸荡漾的江芙蓉。
江渉在俪娘那里已经换下了昨夜的一身夜行衣,穿着身簇新的锦袍,极为风骚的摇着把折扇,雄赳赳气昂昂的走出银红照大门。
昨夜的是明显是有人摆了自己一道。后来围攻他的人虽然多,但武功并不算太高。看样子那些人并不想要自己的命,只是想逼自己暴露行踪。
早上还是阳光明媚的天气,午后却突然飘起雨来。倒春寒的天气下雨最是恼人,阴阴冷冷的似乎让人骨头里都长了青苔。江渉便拐进了街边的一座茶楼,坐在二楼靠窗的位置,叫了一壶铁观音,准备这样消磨掉半日。
楼下的说书先生在讲当年温老丞相的故事,一拍那惊堂木,声音抑扬顿挫:“话说当年!那温老丞相,独自一人、进京赶考……”
江渉面无表情的勾了勾嘴角,温相也算是治世之能臣了。可能臣又怎样呢?若是不能得遇明君,也不过是在一次次的忌惮和猜疑中磨平所有锋芒。温相算幸运的了,姑且不论日后,至少年轻时,如出鞘宝剑般,锋芒毕露过。
如今的朝堂,皇帝昏聩,成天不问政事,只管带着一群道士炼丹修仙。丞相严潘把持朝政,大力清除异己。皇子里面,太子心眼不坏,却最是软弱无能。二皇子三皇子两人则整日斗的像乌眼鸡。就他一个江湖人,都能想象那朝堂上的乌烟瘴气。
目光投向窗外的雨幕,江渉不由的又想到了黄河以北的燕国。北燕国主已到天命之年,却是老骥伏枥。这两年力排众议,启用了数名背景不一,且素有争议的大将,并立了自己的三儿子为太子。
江渉记得自己还年少之时,曾跟着父亲过黄河渡口,出玉门关,来到北燕境内,在千军万马中远远的望了还是少年的北燕三皇子一眼。年少的他看不出什么,只是记得父亲当时悠悠的长叹了一口气:“如若此人得登大位,我南楚危矣……”
**********
温郁之早晨从银红照回府,刚端起厨房张婶做的醒酒汤还没喝两口,自家宝贝弟弟便找了过来。温郁之的弟弟名唤“晏之”,父母过世后温郁之亲自给弟弟取的名字。
“晏”,安宁而美好的意思。
他不知道自己父亲当年是怎么想的,给了自己一个“郁”字,他这半生,便真的多在忧虑。他不求自己的弟弟能出将入相,只求他一世安稳,岁月静好。
十岁的少年还没有完全长开,虎头虎脑的傻小子抱着一本论语:“大哥!我把《颜渊》都背完啦,你答应过我背完书便带我出去玩!”
温郁之一愣,并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做过这种许诺。一低头,便看到刚长到自己腰的少年,正仰着头用一双满是期待还带着一点忐忑的大眼睛望着他。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