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科尼亚记(三)(第1/2 页)
“我该何去何从?”尼基弗鲁斯深深地陷入了沉思当中。
正如阿尔斯兰苏丹所言,罗马帝国的气数似乎真的到达尽头了。这个古老的帝国此时就像是一座外表金灿无比,内部却腐朽不堪的破房子,只需要轻轻踹上一脚,便会分崩离析。
生命有始有终,谁又能逃过死亡的结局呢?而国家与文明也是如此。
盛极一时的赫梯、亚速、亚历山大都已经覆灭;古典时代以民z之光自称的雅典此刻也衰败不堪;罗马人一手打下来的庞大疆土,如今却只能在巴尔干和小亚一带苟延残喘。
曼努埃尔统治下的帝国也无疑是外表光鲜亮丽,内部腐烂至极。
国家政府已然成为了以科穆宁为首的大贵族的私人家产,平民百姓的上升通道已完全被封死。
自耕农和自由农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依附于大贵族、地主豪强的佃农、雇农。
过分亲西方的政策更是恶化了这个国家的国情。拉丁人大量涌入这个国家,他们看起来是促进了罗马的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但背地里却是比希腊官员更加恶劣的中饱私囊的腐败作为。
拉丁人勾搭在一起打压着本国贵族与百姓,罗马人创造出来的财富无一例外都流入了他们的钱袋里,整个国家和人民似乎都成为了被他们压榨的对象。
百姓被欺压,文化被侵袭,财富被掳走,政府被腐化……本国百姓与贵族对拉丁人的愤怒已经达到了极点;在最后一个希腊人被奴化之前,这份怒火总有一天将会如火山喷发般彻底爆发出来。
多年后,西方人只会记载他们被屠戮的悲惨遭遇,博取不明真相之人的同情心;可他们对自己所犯下的罪孽却只字不提,以及他们为什么被屠戮的原因,也终会被人“遗忘”。
饱受奥斯曼威胁的约翰五世、曼努埃尔二世、君士坦丁十一世三代人都前往西方求援,但最后却是冷眼旁观。其中曼努埃尔二世和君士坦丁十一世放下个人面子、甚至个人改宗;除了热那亚贵族朱斯蒂尼亚尼率领少量士兵支援、以及教宗自掏腰包援助的几条船只外,西方没有任何物质上的支援。
西方人贪婪的榨干了罗马帝国最后的鲜血,然后像垃圾一样无情抛弃。
正如阿莱克修斯一世所言:“西方人的贪婪和欲望是填不满的——他们才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敌人。”
这一夜,尼基弗鲁斯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即星期五,阿尔斯兰便带着尼基弗鲁斯来到了科尼亚最大的清真寺,其意图已是非常明显了。
相比于富丽堂皇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科尼亚的清真寺就要逊色许多。伊斯l教提供的多是沙漠地带的抽象的朴素,一种在任何看得见太阳的地方都可以进行的膜拜,以及与神的直接交流——这意味着,大多数清真寺的结构都比较简明,收集的财富远不如教堂。(早期清真寺确实如此)
而东正教则富有形象、色彩和音乐,以及将灵魂引向天堂的神秘力量的令人陶醉的隐喻——这意味着,教堂内通常收集了大量的财富,它们多是崇拜上帝的圣象,或雕刻着诸多圣徒的马赛克画像,以及精致的大理石雕像。
两种宗教同样执着地要让全世界皈依他们的信仰。
“进来吧,马上就要开始朝拜了。”
“可我并不是穆斯l。”尼基弗鲁斯停留在了清真寺外围,在里面,是成百上千名虔诚的逊尼派信徒,其中不少是女性;与数百年后的情况不同,眼前这些女信徒都没有被要求穿着必须遮挡全身的黑袍。
“你很快就会改变想法的。”阿尔斯兰说完,便示意着尼基弗鲁斯向里面看去,“你的母亲,还有你的亲妹妹艾米拉,都在里面准备朝拜呢。”
“艾米拉?”听到这,尼基弗鲁斯回忆起五年前离别时的场景。
艾米拉,阿拉伯语当中意为“公主”,这也象征了她的身份并不简单。其父是科穆宁贵族,其母是罗姆公主。
“在你离开科尼亚的这五年里,艾米拉也成长了许多。”说完,阿尔斯兰带着尼基弗鲁斯走进了清真寺里,这一次,尼基弗鲁斯并没有抵触,他对宗教信仰算不上虔诚。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走进去,便一眼看见他的母亲卡梅罗,在她右边,则牵着一名年龄尚小的女孩,因为身着用来朝拜的宽大服饰,所以从后面看不清女孩的容颜。
尼基弗鲁斯刚想开口,便被阿尔斯兰伸手阻拦。
“朝拜快要开始了,如果你这个时候发声,是对安拉最大的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