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页)
盘踞在鲁西地区的日伪军非常猖獗,到处烧杀抢掠,横征暴敛,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迅速打开运河以西地区的抗战局面,鼓舞群众抗日斗志,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决定,打下郓城西北樊坝伪军据点,消灭伪保安团,作为对山东父老乡亲的见面礼,并把这一任务交给第六八六团。
部队由晋西到鲁西,长时间行军,风餐露宿,非常疲劳,且刚进入新区,敌情、地形不熟,缺少平原作战经验,一些指战员对打好这一仗信心不足。杨勇发现这种情况,认为当务之急是做好思想动员工作。他亲自主持召开动员会,详细介绍樊坝伪军情况,具体说明打好这一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全面分析部队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着重指出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办法。他说:我们六八六团在山西打出了威风,今天在山东也同样要打出威风来,使山东的日伪军一听到六八六团的名字就头痛,就心惊胆战!杨勇的动员讲话,把全团士气鼓得足足的。指战员一旦明了打好这一仗的意义,存在的疑虑一扫而光,“首歼樊坝伪军,打好进入山东的第一仗”的决心,成为全团的共同心声。
经过充分准备,杨勇指挥第六八六团于3月4日对樊坝伪军据点发起攻击。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经一夜激战,全歼伪军一个团800余人,并击退郓城日军100余人的增援。捷报传出,当地群众奔走相告,八路军的声威在鲁西平原迅速传播开来。
为争取和瓦解伪军,按照师政治委员罗荣桓的意见,杨勇找被俘的伪团长刘玉胜谈话,晓以抗日救国大义,希望刘玉胜改邪归正,重新做人,还让刘在当地组织抗日武装,并派秘书吕儒琦去刘部工作。刘玉胜非常感激,在吕儒琦帮助下写了一份告同胞书,表示要“重整旗鼓,报效抗战,将功折罪,以雪吾耻,以报国人”。这份告同胞书,在郓城四乡广为张贴,影响很大。后来,刘玉胜又拉起几百人的队伍投奔八路军,参加抗战。
樊坝一仗,初步打开了运(河)西局面。罗荣桓、陈光率部继续东进。中共郓城县委和当地群众纷纷来找罗荣桓,恳求将杨勇团留下。当时,跟随第一一五师行动的只有杨勇这个团,为了创建鲁西抗日根据地,罗荣桓和陈光决定,从杨勇这个团抽出第三营和教导队,加上师直两个连,组成东进支队第一团,由杨勇率领留在鲁西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余下的部队随师部继续东进。
这次分兵,由一个团指挥机构分成两个指挥机构,有很多困难。在抽调人员和分配装备器材时,杨勇表现出很高的风格,他强调首先要保证第六八六团领导机构的需要。由于杨勇顾全大局,维护团结,把困难留给自己,第一一五师师部一夜之间就顺利完成了两个团领导机构的组建工作。
这时,鲁西地区的环境非常复杂,日伪军已占领济宁、郓城,气焰嚣张,国民党军不战而退,散兵土匪到处都是,地方顽固派也乘机扩充势力。杨勇分析鲁西形势后认为,坚持鲁西平原游击战争,必须一面打击日伪军,一面协助中共地方组织壮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政权。他在全团干部大会上提出,创建鲁西抗日根据地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武装问题,要有计划地发展和扩大武装,提高质量,加强党的领导;二是政权问题,要争取鲁西行政上的统一,改善民生,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帮助军队。随后,杨勇组织部队以连为单位分散做群众工作,他亲自带一个连队到寿张六区等地开展工作。由于群众拥护和中共地方组织支持,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进展顺利,局面很快打开。短短几个月,郓城、鄄城、寿张、范县、汶上、梁山等县,便建立起各种抗日救国的群众组织,游击组、自卫队、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大批青壮年纷纷参军抗日。
鲁西抗日工作的迅速开展,使当地一些顽杂武装不能为所欲为,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经济利益甚至生存,因此经常给八路军制造“磨擦”。为团结进步力量,打击顽固势力,杨勇利用日伪顽军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正确运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与国民党顽固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反顽斗争的第一个回合,是反击国民党军鲁西保安第十一旅齐子修部。该旅拥有5000余众,经常骚扰民宅,烧杀抢掠,与八路军闹“磨擦”。4月间,在当地群众支援下,杨勇指挥部队连续同齐子修打了两仗,先是在萧皮口一带消灭其一个团,接着又在寿张集附近消灭其一个团。这两仗打得齐子修叫苦不迭,迫使其带残部逃到黄河以北。
反顽斗争的第二个回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