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慕钱沪剧团在亚蒙大戏院演出高明的长篇连台本《琵琶记》(第4/6 页)
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结合的作品。
作品名称:琵琶记:
作品别名:蔡伯喈琵琶记
作者:高明
创作年代:元末明初。
作品出处:《高则诚集》。
文学体裁:戏剧文学。
字数:左右。
内容梗概:
《琵琶记》讲述的是东汉时期书生蔡伯喈离别父母、妻子进京赴试,经年不归,造成家庭悲剧,最终光宗耀祖的故事。
《琵琶记》剧本:
陈留都人蔡伯喈娶妻赵五娘,新婚两月,夫妻和顺相敬,蔡的父母身体康健,一家人和和美美;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全家花下酌酒,为亲祝寿。
不久,朝廷黄榜招贤,郡县把蔡伯喈申报上司。伯喈以双亲年迈不能远离为由,坚决拒绝。
蔡母也恐失去倚恃,不愿伯喈上京赴考。然而蔡父认为此是光宗耀祖的大好时机,硬逼着伯喈赴试。
邻居张广才也一力赞成,且答应照顾蔡家。伯喈万般无奈,只得打点上京。
伯喈一举及第,登上状元,官拜议郎。他思念父母,正要上表辞官,不料牛丞相此时却奉旨招伯喈为婿,伯喈以有妻室、双亲年迈为由予以拒绝,一再辞婚。
牛相非常恼怒,奏明朝廷,圣旨不准伯喈辞官辞婚。伯喈只得与牛小姐成婚。
伯喈走后,赵五娘于家中尽心竭力地待奉公婆。
当时陈留逢上饥荒之年,生活艰难,蔡家陷入困苦之中。
蔡母埋怨蔡父不该逼伯喈上京考试,二人终日争吵。
五娘从中百般劝解,并典卖钗簪首饰,换粮米养活公婆,自己却背地里吃糠挨饿,好不容易得到一些救济粮,又被恶霸里正抢去。
五娘躲在厨房吃糠的行为引起蔡父蔡母的猜疑,他们以为她在背地里偷吃好东西。
一日蔡父蔡母突然闯入厨室,抢过五娘的饭食察看,才知道媳妇吃的是糠。
悲痛之下,蔡母一哀身亡,蔡父也后悔不该让伯喈上京。
不久,蔡父罹病,临终之前,对儿媳妇赵五娘的辛勤待奉深感愧疚,他要五娘改嫁,并留下拄杖一根给广才,嘱其等伯喈归来,打他出家门。
蔡父死时,因无力安葬,五娘剪下自己的头发典卖,埋葬了公公,以麻裙包土自筑坟台,然后画出公婆遗像,身背琵琶,一路弹唱行孝曲子,进京寻夫。
蔡伯喈在牛府弹琴抒愁,因为心意烦乱而时时出错。
他思念父母妻子,托人往家乡捎信,不料捎信的人却是骗子,信没有捎出去。
中秋之夜,与牛氏在花园中赏月,月色皎洁,牛氏心情畅快,伯喈见月伤心,思念家人。
牛氏窥探到伯喈的心事,于是劝牛丞相同意自己和伯喈回陈留探亲。
牛丞相考虑再三,决定到陈留接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赵五娘只身到京城,适逢弥陀寺做佛会,便去追荐公婆。
在寺门前她展挂公婆遗像卖唱。
此时伯喈也前来佛寺祈祷父母来京一路平安。
伯喈随从因五娘卖唱碍事,赶走五娘,伯喈将父母遗像带回府。
五娘寻遗像到牛府,与牛小姐相遇,二人相惜,各诉衷肠,说出原委,才知道“三不从做成灾祸天来大”。
在牛小姐的安排下,五娘与伯喈相见,彼此细说别后的情况,伯喈痛感“文章误我,我误爹娘;文章误我,我误妻房”。
牛丞相也回心转意,同意伯喈偕牛氏、五娘回陈留守墓。
张广才也知道伯喈事出无奈,原谅了他。全剧结尾是:牛丞相奉诏书到陈留,旌表蔡氏一门。
《琵琶记》所叙述的有关书生发迹变泰后负心弃妻的现象,与宋代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科举制度规定,不论门第出身,只要考试中式,即可为官。
这为寒士发迹提供了一条捷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书生初入仕途,需要寻找靠山,权门豪贵也需要拉拢新进以扩充势力。
联姻便成了他们利益结合的手段。而当书生攀上高枝,抛弃糟糠之妻时,便与原来的家庭以及市民阶层报恩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导致一幕幕家庭和道德的悲剧。
市民大众厌恶书生这种薄幸的行为,不惜口诛笔伐,这就是宋代民间伎艺产生大量谴责婚变作品的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