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许多名剧场请《慕钱沪剧团》演《牡丹亭》(第3/5 页)
的前世今生。
到民国15年2月7日重建了天蟾舞台开张是上海滩历史最悠久的传统戏曲专用演出剧场,曾经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剧场』。
京剧界,素有『不进天蟾不成名』之说。
26岁的荀慧生在这里第一次以真名亮相,一炮走红。还曾有大量的名家来此演出,如白牡丹在此创演全本《玉堂春》、麒麟童演出《海瑞上疏》,梅兰芳和金少山合演《霸王别姬》等。
天蟾逸夫舞台经历多次更名,民国19年11月才定名为『天蟾舞台』。『天蟾』取神话中『月精蟾蜍折桂枝而食』的典故,蕴含有压倒『丹桂第一台』(当时另一家知名舞台)的意思。
《天蟾舞台》以上演京剧、沪剧、越剧等戏曲节目为主,继续传承并发扬传统戏曲艺术。
第四家来邀请钱家去演出《牡丹亭》的是洋泾浜路有名的《大世界》的老板派跟班黄小生来的,他开了一辆法拉利跑车前来客气的与钱盘春商量档期。
钱殊同意了黄小生的约定并签了合同,愉快的开着跑车走了。
创办于民国6年的上海『大世界』曾是『远东第一游乐场』,是上海滩当时最大的室内游乐场。而且,『大世界』不仅是游艺、杂耍的娱乐场所,还是南北戏剧、曲艺等舞台艺术的聚集地。
民国17年,大世界由着名建筑师周维基设计重建,其建筑外观保存至今。
令上海人印象最深的,可能当属12面有趣的『哈哈镜』,它们是许多人难忘的童年记忆。
还有许多剧院派代表前来商谈演艺事项,抱着来到都是客,根据轻重缓急依依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就是钱晚秋做事的原则,所以她得到业界的好评。
长江剧场前身是卡尔登大戏院。始建于1923年2月9日。位于黄河路35号,由匈牙利设计师拉斯洛·邬达克设计。
“笑天地”时隔八年重启 独脚戏进驻长江剧场
民国30年10月10日起,上海职业剧团在卡尔登演出曹禺编写的抗战剧《蜕变》。
共舞台,曾是大世界游乐场的一部分。1926年改建成独立剧场,位于爱多亚路433号。
共舞台的意思是『男女共演』,这在当时的京剧界是不多见的。
几年后,它又恢复了『共舞台』这个名字,演出以音乐剧、话剧为主。
上海音乐厅位于爱多亚路
东起中山东一路与中山东二路衔接处,西至金陵西路,长2620米。东段原为黄浦江支流洋泾浜,系英法租界的界河。
洋泾浜系黄浦江支流,蜿蜒曲折西入周泾,即外滩至西藏中路段。英、法两租界相继开辟后以洋泾浜为界河,两岸形成两条道路,浜北沿河叫洋泾浜滩路,后改名松江路(英租界),浜南是法租界孔子路。
为方便行人往来,浜上陆续架起9座桥,大都是木质小桥。自东向西有外洋泾桥(中山东路)、二洋泾桥(四川中路)、三洋泾桥(江西中路)、三茅阁桥(河南中路)、带钩桥(山东中路)、郑家木桥(福建中路)、东新桥(浙江中路)、西新桥(广西北路)和北八仙桥(云南中路)等。
因洋泾浜离上海县城近,进出方便,郊区水路到城的客货船只不少在老北门外三洋泾桥附近停泊,北端有街道,设有茶馆、木行等商肆。
清咸丰三年(1853年)后的小刀会起义以及太平军和清军的作战使上海县城和江、浙地区大批富商、显贵和百姓为避兵祸涌入租界,租界内华人由500人剧增至2万余人,大都聚居在洋泾浜沿岸、广东路、福州路一带,洋泾浜两岸商业兴起。
郑家木桥至东新桥一带商号林立,烟馆、赌场、妓院集中,帮会流氓活动猖獗。
浜北有英商的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商的泰晤士报等。
浜南有法国汇理银行、英商德丰驳运公司、法租界总巡捕房和中国最早的电政局等。
三茅阁桥边的三层楼的丽水台茶馆规模仅次于大马路一洞天茶楼,日卖茶、酒500碗。
洋泾浜两侧有专营外国货的美商、轮船招商局、邵秋明字号洋杂货、昌泰番菜馆、益泰车行、同泰煤行、万源茶铺等数十家商号,光绪元年(1875年)松江路已有洋行5家、经纪人及委托代理人3家。
商号逐渐向水陆交通繁忙的东新桥、八仙桥一带发展,中外客商纷至,市面渐趋繁荣。
西段原为北长浜。1914年英法租界当局鉴于河道阻隔交通,浜水污浊有碍卫生,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