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1925年,由廖世承、陈鹤琴编著的《测验概要》发表,在其姊妹篇《智力测验法》的基础上,该书的内容更为全面和实用,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和编制适合中国儿童特点的测验,“书中所举测验材料,大都专为适应我国儿童的”《陈鹤琴全集》,第五卷,第65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全书分绪论、智力测验、教育测验、测验实施方法、普通统计及列表法、编造测验方法等二十一章,为“对中国学者开展测验工作以来所取得成绩的一个全面总结”,被教育界誉为“测验最简便的用书”,也成为二三十年代中国学者所编制测验中的经典之作。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第274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1931年6月,陈鹤琴与艾伟、廖世承、陆志韦等发起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
一 儿童心理之研究(1)
1920年12月26日凌晨 2时9分,陈鹤琴的长子在南京出生。他给儿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一鸣。一鸣刚出生后2秒钟就开始大哭,延续10分钟,以后就是间接的哭;45分钟后,一鸣哭累了,开始打呵欠;12小时后,这个新生的男婴撒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泡尿。陈鹤琴一边望着自己的“杰作”,一边拍照、作记录,妻子则在一旁当助手,将他们的“杰作”哄好、照料好。他觉得很有趣,摇篮里的男孩,头颅还很软,皮肤带些红色,四肢能动,两腿向内弯曲如弓形;一对秀气的眼睛闭着,用灯光一照,眼皮就能皱缩动弹;一张可爱的小脸像含苞的花蕾,用手轻抚,细嫩的眉间就会皱缩一下;粉红色的小嘴,用指头触碰,薄薄的上唇就会嚅动。直到第8天晚上,喂好奶后,男孩会笑了,先是闭着眼睛微笑,然后睁开眼睛微笑。在男孩睡着的时候,稚嫩的小脸上露出笑、哭等各种神情。
尽管时值严冬,窗外一片凋零,而陈鹤琴的心中却是春光一片,幸福无比。他知道,自己所要做的工作在中国尚无先例,他要带着自己的“杰作”去实现志向和理想。可以说,陈鹤琴的工作是与幸福和快乐联系在一起的。他已经深深感到,自己将终生与儿童相伴。因为,他爱儿童,儿童也喜欢他。
陈鹤琴对一鸣的成长发育过程作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并用文字和照片详细记录下来。他将一鸣在各种场合、环境中透过表情、动作等反应表现出的生理、心理特征予以对比、研究,以求得出结论。
现摘录其中三例:第179天
(59) 这天晚上,父母外出,起初他同两个堂兄玩玩,过1点半钟后,他就要母亲,大哭不已,父母在9点钟回来的时候,他仍旧放声大哭,见了父母,他就不哭了。这恐怕是两种缘故,第一,饥饿,第二,他不见了最亲爱的人。《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6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
第226天
(73) 喜欢在外游玩:他祖母时常抱他下楼到外边玩耍,今天他抱在祖母手里看见楼梯,身子向着楼梯就要下去,他祖母特意转身向房里走,他就哭了;再抱向楼梯他就不哭,后来抱他下楼去,就很开心了。这里可以表示他:①知道方向。②喜欢到外边玩去。③记得从楼梯可以出去。④意志坚强。《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6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
1岁4个月
第66星期
(155) 他知道火炉是热的:有一天早上他手触着没生火的冷火炉,就缩手在衣裳上擦着,他的意思是以为火炉是有火的。这里有几点:①他把火炉同“热”联系起来。②小孩子容易患错觉的毛病。③他以为手上的热可以擦去的。这种动作他并没有看见人做过,人也没教过他,大概是自然发生的。《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7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陈鹤琴的观察与实验工作,进行得既专心致志,又情趣盎然。他天天亲自给一鸣洗澡。他的实验室就是他的家,妻子俞雅琴和母亲陈张氏是他的两位最得力助手,儿子则是他的工作“对象”与“成果”。他将观察、实验结果分类记载,文字和照片积累了十余本。他的朋友郑晓沧和夫人常来陈宅走动,他很得意地将这些资料拿出来与老友分享。从1921年起,陈鹤琴陆续在《新教育》、《教育汇刊》、《心理》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儿童的好问心与教育》、《我对儿童的惧怕心之研究》、《研究儿童知识之方法》、《儿童研究纲要》、《儿童的暗示性》等文章,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1925年,他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