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太尉星夜回到京师,进了汴梁城,听人说:“天师在东京禁院做了七昼夜好事,普施符箓,禳救灾病,瘟疫尽消,军民安泰,天师辞朝,乘鹤驾云,自回龙虎山去了。”
第二天早朝,洪太尉见了天子,奏说:“天师乘鹤驾云,先到京师;臣等驿站而来,方才到此。”仁宗准奏,赏赐洪信,复还旧职,亦不在话下。
后来仁宗天子在位共四十二年(1022…1064)晏驾,没有太子,传位给濮安懿王允让的儿子、太宗皇帝的嫡孙赵曙,这就是英宗。英宗在位四年(1064…1067),传位给太子赵顼(xù序),这就是神宗。神宗在位一十八年(1067…1085),传位给太子赵煦,这就是哲宗(1085…1100)。那时候天下太平,四方无事。
且住!要是真个太平无事,今天开书演义又说些什么?看官不要心慌,下文就有一部七十回的正书,一百四十句题目,有分教:
宛子城中藏猛虎,蓼儿洼内聚蛟龙。
究竟什么缘故,且听初回分解。
【简评】
这个“楔子”,本来是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的第一回。金圣叹“腰斩”《水浒》,只保留七十一回,有个零头,不太整齐,所以把原来的第一回改成“楔子”,并谎称自己所据的是“古本”。 这样,剩余的七十回,就整齐了。
所谓“楔子”,也就是“引子”,本意是要从这里引出下文。从小说的结构看,这样做当然很有必要;但从《水浒》故事内容看,这个“楔子”却似乎没有必要。
写这个“楔子”,目的是要交代梁山泊一百单八条好汉的“来源”:原来他们都是“妖魔转世”,他们的出生,就是来祸害百姓的。而且还要交代:他们的转世,是“劫数”注定的,不是洪太尉偶然酿成的事故。也就是说:老天爷觉得大宋天下太稳定了,不但要让辽、金先后来侵略,还要降下一百单八个妖魔来在后方捣乱,好让辽、金二国的侵略更方便一些,让北宋亡得更迅速一些!——这当然是一派胡言!整个“楔子”,不但从一开头就是胡说八道,什么赵匡胤是真命天子;什么那一代的张天师是个小孩子,会腾云驾雾、能骑鹤上京师;什么医药无效,张天师一坛法事,瘟疫就消失了……而且还把死了都已经六年的范仲淹拉出来上殿启奏。——就这样的历史知识,我就不大相信这是经过对历史相当熟悉的罗贯中修改润饰的作品。
我们今天写小说,当然不会这样写,也用不着这样写。因为今天基本上没有人相信“转世投胎”之类的无稽之谈了。但是六七百年前的施耐庵时代(1296…1370),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多数人都相信人是有灵魂的,灵魂是要经过反复“轮回”的。因此每个人都有“前生”和“后世”,而且因为前生的善恶因果而有今世的富贵贫贱。
把梁山泊一百单八条好汉说成是“恶魔”投胎,似乎施耐庵对这些人的定位都是“恶魔”。其实不然。在他那个时代,要想写《水浒》这样一部鼓励造反的书,不但要以坏人做主角,还要让他们一个个都戴上“英雄”、“好汉”的桂冠,不找一个借口,是很难自圆其说的。于是,施老先生就特意在全书的前面,写一篇“鬼话”,让人相信:这些恶魔出世,都是上天的安排;他们祸害百姓,都是注定的“劫数”。这样一说,施老先生写这样一部以“恶魔”为主角的小说,不管他们怎样杀人放火,就没有他的责任了。
实际上,这也是施耐庵不得已的苦衷。
考证起来,施耐庵编造“洪太尉放走妖魔”的故事,多少还是有点儿根据的。
清代程穆衡写的《水浒传注略》,在“石碣妖魔”条目下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晚唐薛用弱①写的《集异记·汪凤》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吴县汪凤家的住宅,经常闹鬼怪,只好贱价出售。本县官吏张励,每次经过汪家,总看到有两股青气从院中冲起,心想那里面一定藏有宝物,就出价百缗(mín民,一缗就是一贯),买下了汪家旧宅。买下来以后,他找到了青气冲出来的地方,开始挖掘。掘地不到六七寸,发现一块大磐石。搬去磐石,下面是一个大石柜,四周有铁索紧束,还用铁汁浇缝,以石灰密封,而且每面各有朱印七颗,印文像隶书、篆文,但又屈曲钩连。张励用钳子、锤子开拆。打开石柜,发现里面有一只用铜盘盖得严严实实的铜锅,封口处用铅锡灌缝,并且有紫印九颗回旋着印在上面。印文和石柜上的不同,像是古篆。张励不肯罢休,又拆去铜盘,发现锅口被三层丝织物蒙着。揭开丝织物,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