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贯中四十一岁。罗贯中的著作比施耐庵多:有《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龙虎风云会》等共几十种。但是从这些作品的文字水平看,比《三国》相差太远,不大可能出于同一人之手。我个人认为,很有可能是罗氏的早期作品或后人伪托。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罗本(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人。高儒《百川书志》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本贯中编次。”意思是说:《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编的,也可以理解为两人合作的。粗粗一想,这种情况似乎不大可能:施耐庵辞官不做,开始著述的年龄是四十二岁左右,思想水平和文字水平都已经成熟了;这时候罗贯中还是个三岁的小孩儿。等到罗贯中成人,施耐庵的小说已经写了近二十年,早应该定稿了。一般说来,老师的水平总应该比学生高些或略高些(当然青出于蓝的也不少),但是事实上罗贯中的水平比施耐庵要高得多:施耐庵著述三十多年,一生只编撰了一部《水浒传》(也许还有别的著作,但湮没了),而罗贯中一生却写了几十部书;罗贯中写《三国》,战争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只是生动,而绝不是当时战场的重现),地理位置也大都与实际相符,而《水浒》所写的战争场面大都出于想象,有的近似儿戏,地理位置更是错误百出,是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后文还要说到);《水浒传》如果经过罗贯中编辑整理,战争场面应该写得比现在的版本更好一些。作为学生,而且参与“编次”,总不会眼睁睁地看见老师的作品中错误百出而无动于衷吧?
《水浒传》里的地理性错误相当多,单是常识性的,就不下十几条,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说几处最突出的:
第一,从大名府运送生辰纲到开封去,几乎是一条向南的直线路线,而且都有当年的“官道”即驿道相通。书中通过杨志的口说,要经过黄泥冈、二龙山、桃花山等强人出没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些地方都在大名府的正南、开封府的正北面。最后生辰纲在黄泥冈被劫。这个黄泥冈,按今天梁山旅游风景区的介绍,在梁山南面三十里的一个黄土丘陵上(分明属于人工制造的旅游景点;梁山南面三十里,宋代还淹没在水里);按《水浒传》书中介绍,却在大名府的正东面,属于济州管辖。后文又说:二龙山、桃花山和清风山同属青州管辖。青州在济州的东北,离大名府到开封的路线相距千里!而按《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生辰纲被劫的地方,就在大名府南面不远的南洛县五花营附近(“五花营”这个地名至今未改,现在属于河南省南乐县——即宋代的南洛县)。
六、《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6)
第二,武松在沧州别了柴进和宋江,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却路过阳谷县的景阳冈打死了一只老虎。清河县在沧州的南面二三百里,阳谷县在沧州的南面五六百里,三个地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从沧州到阳谷县路过清河县是很可能的;但是从沧州到清河县居然会路过阳谷县,就好像从北京到济南去却路过了南京一样,是个大笑话!
第三,戴宗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出发到开封去送信,不向北走直线经汉口、信阳,却绕了一个大圈子往东跑到山东去,居然在躲之惟恐不及的梁山泊经过!
第四,史进从华阴县出发去延安找师傅,却经过渭州遇见了鲁达。延安在华阴县的正北面,渭州在华阴县的正西面,三个地方,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永远不可能“路过”的。
第五,为了救宋江,梁山好汉二百来人不远来回六千里路从梁山到江州去劫法场,回来的时候,还收了四个好汉和近一千人马,一路冲州撞府,平安返回梁山。这样的军事部署,不懂打仗的假冒伪劣军师吴用也许敢于这样做,懂得三国纷争的罗贯中,敢于这样写么?不要命了呀?
第六,为了救史进和鲁智深,梁山泊出动七千大军,沿黄河而上,经过都城开封和“泥丸可封”的天险潼关,直达华州,半路上还劫持了钦差大臣的“金铃吊挂”,救出史进和鲁智深,又平安回到梁山,来回三四千里!——这简直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神话!宋代的军事力量的确比较薄弱,被称为“宋鼻涕”,版图最小,北方有强敌,国内还有许多“独立山头”,但也绝不可能让宋江等人“横行”到这种程度。宋江如果仅带一两千或七千人马就能够做到“纵横天下”,“大宋”的江山不拱手让给宋江,也早已经被“异族”所吞并了。
像这样的笑话,熟悉地理和战事艰辛的罗贯中,会这样写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