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2/4 页)
,是用武力对国家、民族、人民做出贡献。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是“行善”,而不是“作恶”;是维护“正气”而不是助长“邪气”。“英雄”应该和军事、武力或冒险行为如探险、航天等有关(前苏联的“母亲英雄”,以生孩子多取胜,可以说是例外),但不一定本人就是武功盖世。所以岳飞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民族英雄;李白、杜甫就不是了。“好汉”的定义比较模糊,一般只指某人办事敢作敢为敢当,所谓“好汉做事好汉当”,不连累别人,档次比英雄要低得多。所以杀了人的杀人犯,作案以后能自首的,也被称为“好汉”,但不一定是英雄。更主要的一条,英雄的所作所为,前提是为国家、民族、人民,而不是为自己。思想境界高的,具有爱国心;思想境界低些的,也具有“侠意识”;好汉的所作所为,则是为自己或朋友、亲族,思想境界主要是“霸意识”。他们有时候也在“义气”的驱使下为“别人”做事,但是这种“义气”,不一定是“正气”,很可能是“江湖义气”或“哥儿们义气”。结果很可能是帮助坏人打了好人;或者是帮助这个恶势力打击另一个恶势力。所以“义”也有大义和小义之分。“霸意识”也追求自由幸福,但却往往是以牺牲、剥夺他人的自由幸福来得到的。他们想望自己能够“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却不考虑别人的死活。所以土匪、强盗、杀人犯,都称自己是好汉,拉到刑场上去杀头,还要喊一声:“十八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
那么,武松算是英雄呢,还是好汉?这要按他一生所办的某件事情来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下结论。就是山东快书,也是说:“闲言碎语不用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没说武松是英雄!下面我还将拿我上面提到的“英雄三要素”:一、善恶是非,包括正气还是邪气、二、为人还是为己、三、“侠意识”还是“霸意识”这样三条标准,来对武松这个人物加以检测和评说。
武松的青少年时代。《水浒传》中写武松出场,是在柴进的庄上,已经是个二十多岁的彪形大汉了,书中没有介绍他的青少年时代。只说他以前在老家清河县酒后打人,自以为把人家打死了,这才逃到柴进庄上躲避的。为什么打人,并没有交代。酒后打人,当然不算是英雄行径,为此潜逃,敢作而不敢当,更连“好汉”也算不上。正因为对武松的青少年时代缺少铺垫,所以后人说书,都有各种不同的补充。王丽堂的扬州评话第一回,说他在家乡打死了一个恶霸,所以逃到柴进的庄上躲避,但也没有详细交代打死的是什么恶霸;直到第十回武松去二龙山投靠鲁智深,才说是当年清河县大旱,武松带领饥民吃大户,打死的是大户家阻挡饥民抢粮食的狗腿子;高元钧的山东快书,还专门用了一回的篇幅(俗称《武松赶庙》),说他打虎以前的经历:少年时代在少林寺学武,学成以后回家,在东岳庙庙会上遇见恶霸“李家五虎”强抢民女,他打抱不平,出手相救,打死了李家五虎,这才逃到柴进庄上来躲避的。这样一铺垫,就突出武松打虎以前,脑子里有“侠意识”,具有豪杰仗义的性格了。
经过补充铺垫的武松,应该是一个具有“侠意识”的血性青年。
什么叫“侠意识”?“侠意识”的中心思想,就是不顾国家法律和习惯理念,只认“平”与“不平”。——这里的“平”,有“公平合理”的意思;“理”指的是“天理人情”。因此,举凡抢劫、强奸、仗势欺人、无故杀人等等,都是“不平”之事。“大侠”们遇到了这种“不平之事,下面的文章,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大打出手,为民除害,甚至可以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了。
武松怎么打虎?先写“三碗不过冈”。武松打虎这一回书,有两段文字写得相当精彩。不过前面一段“三碗不过冈”,其实是铺垫,绝不是给那里的酒店做广告。作者费了那么多笔墨,写武松前后吃了四斤牛肉、十八碗酒,目的无非是要造成一种英雄豪杰气吞山河的壮士气概,好烘托后面武松的打虎神力。——《水浒传》写武松的勇武,总是和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后文写他醉打蒋门神之前,一路上喝了三十几碗酒,强调什么“有一分酒,就有一分力,……有十分酒,才有十分力”,都是铺垫。这就叫借酒发威,俗话也叫“酒壮悚人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吴越评70回本水浒传 第二十二回 (8)
景阳冈酒店的这种“透瓶香”、“出门倒”,估计相当于今天的六十度二锅头。以三大碗一斤计算,十八碗酒大约有六斤。这当然是夸张。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这样海量的人的。世界上恐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