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社会重心日益下移;这种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被重点用来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础工程: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今;这两大工程正在全国范围蓬勃开展。我们在全国各地的调查和考察表明;中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用建设性的反思批判精神;通过制度创新;把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到我国微观制度的方方面面。无论在制度安排的公平方面;还是百姓认可的公平方面;无论在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重点解决民生问题上;还是在解决突出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上;无论在使全体人民受益方面;还是在让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方面;无论在减少居委会的行政性、增加自治性;还是在培育和健康发展社区组织与建立社区服务体系方面;都在逐步取得进展。我们的调查和考察也表明;各地是在把资源和力量用于夯实社会主义的基础;其中包括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但绝不是在“自下而上”走资本主义道路。
3�党的领导的无可替代性
在近来的社区调查中;我和我们的团队对此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越是陌生人的世界越需要有社区党组织的支撑。
社会建设、社区建设;是为了在一个市场经济的陌生人世界里;构筑人际关系和谐的、互助合作的新的社会共同体。这个社会共同体;在宏观上叫做和谐社会;在微观上叫做和谐社区。要在陌生人的世界中建设和谐社区;关键是要找到能够整合社区各种陌生人的主导力量;找到社区凝聚的核心力量。从各地的经验看;这个力量主要是社区共产党员组成的基层党组织(党支部或党总支或基层党委)。正是他们的工作;把陌生人世界重新连接起来、整合起来。各地的调查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国研究社区建设如果看不到以党建带社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整合陌生人世界的主导力量;创造新的连接这个基本经验;就不可能理解中国社区建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社区建设最大的特色。在中国;没有任何社会力量能在基层起到这样的整合作用。在对北京建外街道这个最典型的陌生人的世界的考察中;我们深切感到;越是陌生人的世界越需要有社区党组织的支撑。
第二;全国社区运转模式都离不开作为领导核心的基层党组织。
在中国;社区运转模式通常有“1+1”(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1+2”(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1+2+1”(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志愿者大联盟)、“1+3”(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甚至还有“1+4”的;即在“1+3”中再加上商会。但不管是哪种模式;都有“1”;它就是作为领导核心的基层党组织。同时;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不论是社区资源动员、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服务等等;都离不开基层组织。《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也反映了这一点:“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组织的领导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重申:要“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既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
第三;支部领导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社区建设取得进展的关键。
如果说;在新*主义革命中;支部建在连上;是保证革命胜利的基层军事基础;那么现在;支部建在社区;则是保证社区建设成功的基层社会基础。支部领导与居民自治相结合;这是中国特色社区建设取得进展的关键之一。各地以党建带社建;为这一点提供了新的例证。当然;支部领导与居民自治相结合;如何结合得好;仍有许多问题要探索;例如;支部领导如何改进;居民自治如何推进;两者的结合方式如何创新等等;不是都解决了。各地的实践本身也提出了这些问题。
上述四个方面;不论是“进步代价反差鲜明”;还是“治理管理难度很大”;不论是“自我调适能力极强”;还是“沿着既定目标前进”;都这样那样地反映了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些重要特点。包括中国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或者说人文社会科学;都是以这样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为客体、为服务对象来展开自己的研究的。对包括中国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是水之源;木之本。只有与这个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并用建设性的反思批判精神加以认真探索;才能推动我们的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