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下册(第6/7 页)
初三日未时,合掌念佛,安祥去世。世寿六十五岁,僧腊三十五年。
全身入棺,瘗 (yi ) 于佛顶山后之燕窝冈。乃佛顶文正和尚等,预为营造之归宿所也。以平生性好寂静,而住无定所,故无剃度。
全身殓入棺木,埋葬在佛顶山后面的燕窝冈。这是佛顶山文正和尚等人,预先为他营造的归宿之地。因为师父平生性情喜好寂静,而且居住没有定所,所以没有剃度弟子。
嗣法门人,本山唯源通,与不肖悟开。外方虽有,不能悉知。恐招彼此亲疏之讥,故概不书。
承接法脉的门人,普陀山只有源通法师与我。外地虽然有,不能全知。恐怕招来彼此亲疏的讥嫌,所以一概不写。
呜呼。开于昔年,频预法会。屡聆圆音,未明自性。师以孺子可教,遂为预行付嘱。当时虽极惭惶,犹期悟于后日。岂料诸魔未殄,法将云亡。毒药未消,慈父见背。悲夫。
呜呼!我在过去这些年里,多次参预师父讲经法会。多次聆听师父的教诲,没能明了自性。师父认为我孺子可教,于是预先加以嘱咐。当时虽然极度的惭愧惶恐,还希望在日后有开悟之时。怎料诸魔还没有消灭,法将却去逝了。毒药还没有消除,慈父就离开了。悲伤啊!
众生津梁,如来慧命,将何所托,从何所寄耶。宁可自殒,不忍师逝。唯冀承佛慈力,莲开上品。忍证无生,位登不退。速乘本愿,垂慈济度。庶可以仗师威神,出险道而顿登宝所。
众生的津梁,如来的慧命,将托付给谁,谁来承担呢?我宁可自己死去,也不忍心看见师父去逝。唯有希望承佛慈力,师父莲开上品。证无生法忍,登不退位。速乘本愿,来垂慈济度。才可以仗师父的威神,出离险道而顿登宝所。
即我心识,了烦惑而彻证真常矣。兹以先师遗资,肇立公堂。略叙大端,以垂永久。俾后世法裔,仰先德之徽猷,而励志效法云尔。
即我心识,了结烦惑而彻证真常啊!现在以先师的遗资,建立公堂。大略叙述其中的大概,以流垂永久。使得后世的法子法孙,敬仰先德美好的事迹,而勉励自己的志向来效法学习啊!立山老人派下子孙公堂序(代开如和尚作)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究其原由,总因不了真如妙性。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追究其中的原由,都是因为不明了真如妙性。错妄认为地水火风四大,为自己的色身外相,六尘缘影,为自己的识心内相。
既已认贼为子,遂致背觉合尘。从此根尘互黏,人我敌立。起惑造业,轮回六道。经尘点劫,莫能解脱。
既然已经认贼为子,于是心就背离觉性,合于尘境。从此六根与六尘互相粘缚,并产生人我分别之相,互相对立。生起烦惑,造作恶业,轮回六道。经尘点长劫,不能够解脱。
大觉世尊,愍兹剧苦。施大法药,令修四念处观。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及余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三十七品法门。
大觉世尊,愍怜这个大苦。施设大法药,令我们修习四念处观之法门。即,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以及其余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诸多法门。
虽根有利钝,乘有大小。莫不皆以四念处而为根本。良以四观若成,则我执即破。我执既破,则五蕴皆空,六尘即觉。返本还原,亲证妙性。
虽然众生根机有利有钝,所修的法有大乘小乘。全都是以四念处作为根本的。实在是因为四种观门如果修成,那么我执就破除。我执既然破除,那么这个五蕴就都空了,六尘外境即是觉性。返本还原,亲证真如妙性。
譬如垢尽镜明,云开日朗。日即本具,明非外来。得无所得,获大自在。凡情圣见,两俱消亡。尚无涅盘,何有生死。
譬如污垢尽除,宝镜生明,云雾散开,日光朗照。太阳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光明也不是从外面得来。得无所得,获大自在。凡夫情见与圣者智见,两者都消亡。尚且没有涅盘可得,哪里又有生死呢?
至于世寿若尽,则焚其形骸者。一则恐彼亡者所作未办,身见未泯。令其豁悟真空,当下解脱。二则正欲存者了知此身,全体虚妄。力修圣道,复本心源。务于动作云为处,亲见主翁。
至于世间寿命如果尽了,就焚烧身体形骸。一方面,是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