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8)两开肩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后有一只三角形倒钩,杆为木制,为明代戚继光所制之弓射箭。
(39)连珠箭:可供连发。《秦并六国评话》:“李信不用长枪,抬弓取箭,射三只连珠箭,张吉落马。”
(40)兵箭:为步兵所用。见《唐六典·武库令》。
(41)角头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为枚针,长四寸二分,杆为杨木制,羽为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42)枉矢:古箭名。《周礼·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杀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郑玄注:“枉矢者,取名变星,飞行有光,今之飞矛是也。”
(43)枪头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如长枪头,长三寸,宽四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44)抹角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如梳脊箭头,只是在后角处切去一块,长二寸,宽二寸一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45)鸣镝:响箭。箭在空中急速飞行时能发出鸣响。《史记·匈奴列传》:“冒顿巧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集解》:“矢镝飞则鸣。”
(46)鸣铃飞号箭:响箭的一种。矢为圆锥形枪头状,杆以竹制,上有六至八只凹凸方孔,以箭以弓发射,时会发出哨声。
(47)金仆姑:箭的一种。《左传·鲁庄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杨伯峻注:“朴姑,矢名,矢之名仆始……其义不可强求。”
(48)金箭:以金为镞而得名,《旧唐书叱蕃传》:“其举兵以七寸金箭为契”,亦名“金镞箭。”
(49)弩箭:为弩射之箭。《汉书·霍光传》:“河东太守郊迎,负弩矢先驱。”
(50)兔叉箭:箭头为扁平椭圆形,刃口锋利,后有十字交叉,铁钩分向前后,杆多又木制,明代弓射用箭。
(61)鱼叉箭:长二尺九寸,头如钯形,宽一寸四分,长一寸九分,分为5个铁齿,每个齿均带有倒钩,齿尖,杆为杨木制,羽以大雁羽制,漆成黑色。清代弓射为箭。
(62)柳叶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形似柳叶。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63)荞麦棱箭:头为扁平铲形,头部平,当中略向后凹,后部有月牙形倒钩,杆以木制或竹制。明代弓射用箭。
(*)点钢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小而尖,其后有两个倒钩小刃。整个箭头为纯钢打制而成,呈扁平状。
(65)箭:杆长而头薄。《集韵》:“木依矢。”汉·扬雄《方言》:“箭镞广长而薄镰谓之。”
(66)眉针箭:箭矢前部为针状,中部三角形,后部为倒月牙铲形,杆以木或竹制。为明代弓射箭。
(67)皇帝大礼随侍箭:全长三尺一寸,头为三角形,中有脊阔,一寸六分,头长二寸九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漆成朱红色。为清代弓射箭。
(68)皇帝大阔箭:全长三尺一寸,呈三棱形状,下部圆柱形,上有8个小孔,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漆成绿色。为清代弓射箭。
(69)皇帝吉礼随待哨箭:
全长三尺一寸,箭头为中棱形,平头而锐利,箭头安装于角上,骨以兽角制成,为圆形,上有8个小孔,箭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成。为清代弓射用箭。
(70)皇帝行围哨箭:全长二尺八寸,箭头为枪头形,中有脊,下部以兽角做成,扁平状,长二寸,四周有8个孔,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71)皇帝随侍箭:式样用皇帝大礼随侍箭。为清代弓射用箭。
(72)皇帝随待兔叉箭:
全长二尺九寸,头为六棱锐角形,后有4个前曲尖钩装于上,以兽角制,前锐后圆,长一寸六分,四周有5个孔,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73)恒矢:箭的一种。为礼射用。《周礼·夏官·司弓矢》:“恒矢、痹矢,用诸散射。”郑玄注:“恒矢,安居之矢之。”
(74)索伦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三棱锥形,长二寸八分,宽五分,杆以杨木制。为清代弓射箭。
(75)哨箭:箭镞上加骨角哨子,发则哨响。古称“呜镝”。清代称哨箭。
(76)鸭嘴哨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扁平形,薄而锋利,以与杆相连,梨木制,前微扁衔箭头,四面有环,杆以杨木制,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