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2/4 页)
想法。
有一对夫妇,吃饭闲谈,妻子兴致所至,一不小心冒出一句不顺耳的话来,丈夫细细地分析了一番,感到心中不快,就与妻子争吵起来,直至掀翻了饭桌,拂袖而去。
还有一对夫妇,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了恋爱之旅,他们郎才女貌,只是门户有些不般配:男的是闽西南穷困乡下农民的儿子,女的是福州市一个处长的宝贝千金,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的恋爱遇到了重重阻力。女方父母极力劝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软硬兼施,依然无法阻挡两个人的恋情如火如荼地发展。大四那年,女方父母不得不使出绝招,一边请学校出面给女儿做思想工作,施加压力,一边花钱雇人把男的“修理”了一顿,谁知这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俩永远在一起的信念。毕业分配,女的死缠硬磨不留福州,怀揣档案和派遣单,跟着男的到他乡下老家去了。他们被分配在乡下的一所中学里,开始了艰苦而幸福的婚姻生活。
在这个物欲横流爱情贬值的时代,他俩的爱情成了一种经典、一种样板,令人感叹不已。但是任何爱情一旦进入婚姻的殿堂,便立刻会衰退。爱情的花朵娇艳美丽,但绝对禁不起柴米油盐的重压。于是他们的裂痕很快出现了,男的是客家人,爱吃咸,煮菜的味道很重;女的是福州人,爱吃甜,炒菜喜欢放糖。于是每天吃饭,总有一个人不愉快。丈夫说你炒的菜太甜了,我吃不惯。妻子说你炒的菜太咸了,我也吃不惯。丈夫说假如你爱我,你应该随我的口味。妻子说假如你爱我,你为什么不跟我的口味。积怨日复一日加深,终于使婚姻不可避免地走向破裂。
父母的劝阻、学校的压力无法拆散他们,你不能不感叹爱情是强大的,但是如此强大的东西居然败于个人口味的差异,这又不能不让人觉得爱情是多么脆弱。
无独有偶,报纸上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五十年代一对相爱的男女,顶着处分撤职的压力,矢志不渝。后来他们一起被“流放”到遥远的大西北,在几十年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们相亲相爱同舟共济,从没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八十年代末,他们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分到了一套房子。在布置新房时,他们在地砖颜色的选择上产生了不同看法,第一次吵了一场架,从此之后成为陌路。
这就是爱情,强大而又脆弱,就像陶瓷,埋在地下,或者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可能一千年一万年都不会损坏,但是只要轻轻一摔,它就碎成了无数碎片,不可收拾。
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细细想来,当然是以小失大,得不偿失的。我们不得不说,他们实在有点小心眼,太在意身边那些琐事了。要知道,人生中这种过于在意和计较的毛病一旦养成,天长日久,许多小烦恼就会铸成大烦恼。比如,有一些人对别人说的话喜欢句句琢磨,对别人的过错更是加倍抱怨;对自己的得失喜欢耿耿于怀,对于周围的一切都过于敏感,而且总是曲解和夸张外来信息。这种人其实是在用一种狭隘、幼稚的认知方式,为自己营造着可怕的心灵监狱,这是十足的自寻烦恼。他们不仅使自己活得很累,而且也使周围的人活得很无奈,于是他们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痛苦的人生。
对此,古代的智者早已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两千多年前,雅典的政治家伯里克利斯就向人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小事了!”后来,法国作家莫鲁瓦更是深刻地指出:“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时光。”这话实在发人深省。可见过于在意琐事的毛病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使生活失去光彩。显然,这是一种最愚蠢的选择。
有些事是否能引来麻烦和烦恼,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和处理它。所谓事在人为,同样的一件事,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因此,美国的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提出了消除烦恼的“认知疗法”,即通过改变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方式和反应方式来避免烦恼和疾病。
为此,需要我们首先学会糊涂,学会换种思维方式来面对眼前的一切。不要总拿什么都当回事,别去钻牛角尖,别太要面子,别事事小心眼;别把那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别过于看重个人名利的得失;别为一点小事而着急上火,动辄大喊大叫,以至因小失大,后悔莫及;别那么敏感多疑,总是曲解别人的意思;别夸大事实,制造假想敌;也别像林黛玉见花落泪、听曲伤心、多愁善感,总是顾影自怜。要知道,人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