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知为何久而久之竟成了此地常态。至于为什么有些人家愿意奉养,却仍旧被避着将高堂赶出,怕是这些村民担心,一旦打破了这个规矩,怕是其他老人也就不甘心安静等死啦。”
“岂有此理!!”朱祁镇闻言暴怒,“天子脚下,竟有如此残忍的行径?那些言官呢?平日里不是最会讲究三纲五常,怎么到了现下,脸孝道人性都枉顾了!”
沈棠冷笑,“他们又怎敢多言,触及朝中大员的利益?”
允贤示意朱祁镇冷静,转而又问道,“敢问沈大人,此种情形,是此地独有?还是遍及全国?那些商人富贾,或是官吏家中,又是怎样的情景?”
沈棠瞥了允贤一眼,“谭大人此话好生有趣。商贾富足,官员地位崇高,家中高堂自然是得享清福,又怎是这些贱民可比而且京城再穷,好歹也是天子脚下,其他地方山高皇帝远,怕是情形更是恶劣了。。。。。。”
朱祁镇和允贤都听出了沈棠说的事反讽之语,可也却只能沉默不言。
“我身为京城父母官,却真的是有心无力,愧对百姓。”
京兆府尹品级虽低,但朱祁镇日常倒也是常常从于东阳那里听得一言半语的好,自知这沈棠是一个尽心为民的好官,此番有心无力之言,也实实不是推脱。
若说是一场瘟疫,乃至水患,哪怕国库再吃紧,便是千挪万凑也是能应付的了。只是养老一事,若是有些改革,那便是百年千年不可更改,这一笔不小的开支,眼下的国库,又能支撑多久?
朱祁镇陷入了沉默。朝中吏治腐败,官员人浮于事,户部吏部更是混乱腐靡,这些他都知道。只不过,总是担心朝局过于动荡,他想着缓缓而治,也不失为一个良策。只是眼下,似乎是不给他这个机会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三)
拜别沈棠,朱祁镇和允贤回到宫中。
朱祁镇一头扎进了乾清宫中,呆呆地坐在书案前,思忖着如何能解决养老恤老贫这一民生大事。表面上看,这件事涉及国库,后可推至户部;实则究底分析,此时却是与吏部、刑部、礼部都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吏治腐败,导致下情不能上达天听,才是类似于沈棠的父母官即使有心替那些百姓出头,却是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刑部疏漏,致使某些地方村民枉顾人命;礼部教化民风不善,才会出现如此粗鄙而原始的民情出现。
可是眼下的大明朝廷,决计是经不起整个官宦世族的大换血,朱祁镇苦思冥想,决心先从吏部与户部两处入手。他自有他的道理,吏治肃清,便办事效率提高,官官相护、搜刮民脂民膏的现象也会相应减少,官员贪腐自然也有些收敛。如此而来,一方面国库下拨的银款能够有效的用在百姓身上,另一方面,裁撤些许冗官冗立,也能剩下不少银子,用以安抚民生。
捋出了大概思路,朱祁镇便开始着手去做各项改革。可是一旦真的付诸行动,才发现困难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想象。汪国公掌握户部多年,且与吏部大有勾结,内里利益关系盘根交错,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两部下来,几乎没有一个官员是干干净净的,自然就没有人愿意配合朱祁镇的清查;另外,眼下朝中可有之人甚少,只有于东阳和赵国公尚且堪用,可兵部事宜也是杂乱繁琐,根本抽不开身。朱祁镇当真是一个头两个大,太子又小,根本不能为他分忧。
钱皇后看着朱祁镇日日着急上火,夜不能寐,食不下咽,甚是着急,却也知劝说无效。想要去找允贤帮忙,可最近允贤也是忙得很,日日出宫到京郊地带,给那些孤寡老人派送衣食,诊病分药,有时三五日都不能回宫一次。万般无奈下,钱皇后想起了一个人,那便是上圣皇太后孙氏,她把持朝政多年,也算是目光如炬,知人善用。念及此,钱皇后便去孙太后礼佛之所,请她出山帮帮朱祁镇。
孙太后如今已是双耳不闻窗外事,每日只是诵经礼佛,闲时侍弄花花草草,日子倒也过得清闲。因喜静,连帝后每日的晨昏定省都免了,这一日晨起,突然见钱皇后在宫门口恭候,倒是吃了一惊。
“母后,请您想想办法,帮帮皇上吧。”
听了钱皇后所说的来龙去脉,孙太后也是吃了一惊。她虽知汪瑛这些年把持户部,肯定少不了中饱私囊的事,却也不想已是民生败坏如此。
“都怪哀家当年太信任汪瑛,任由他一味做大,才导致了今日的局面,怕是皇上嘴上不说,心里也是怨恨哀家。如今哀家无权无势,朝中仅有的几个孙家子侄,都不堪重用,哀家又能怎么办呢?”
“母后,您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