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个字儿听着比那七个字儿顺耳多了。
等小吵嘴平息,中年妇女离开了,我转而问那老头儿:
“大爷,您是什么情况?”
老头儿一挺胸脯,也不避讳别人,说话声音挺大:“我儿子可是不愁,海归,三十而立的年纪,在外企当个干部呢!我同意儿子的观点,这结婚的事儿不能马虎,得精挑细选。我来这儿走一圈儿,看看有合适的没有,没有也没关系,一点儿不着急,单位里有好几个小姑娘看上我儿子了呢。啧啧,那小子,一米八一,要个儿有个儿,要模样儿有模样儿……”
话没说完,有个老太太就凑上来,要这老头儿把孩子的资料拿出来看看。
又采访了几个人,然后四下看了看,冲着那边拍照的老刘挥挥手,便回到长椅那儿抽烟。看着眼前这帮大部分带着着急上火样的老头老太太,我不由得想起我妈,她老人家肯定也整天为不孝儿子的婚事儿发愁呢。
采访眼镜男(1)
我有十几年没来中山公园了。小时候和四姨家的表弟经常来这儿闲逛,因为四姨当时在管理处工作,借着找人的名义可以不买门票。这公园每个角落当时都熟的不能再熟,至于像什么公理战胜石坊、北宋石狮子、五色土等等著名景点儿,基本上被我们俩玩腻了。
上初三的时候和表弟在公园的柏树林里抽了各自平生的第一根儿烟,是他从他爸包里偷出来的上海红双喜,记得抽第一口的时候表弟呛的差点儿背过气去。表弟比我小两岁,高中没上完就去加拿大留学,毕业后在当地找了工作。几个月前回国休假时他告诉我,自己的女儿已经三岁了,还问我准备什么时候成家……
呵呵,老刘说的对,我们都没有规划好人生吧。
歇的差不多了,起身接着去相亲角的人堆里转悠,一个四十出头儿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只见这哥们儿小心翼翼的,总是拣围的人少的资料看,一旦身边凑过人来,又赶紧离开。趁着他托着下巴在远离人群处蹲地上看资料时,我走上前去。
“您好,我是杂志社的记者。”
“哦,您好。”
“能谈谈对相亲角的看法么?”
还没把问题说完,这哥们儿已经匆忙表态了,认为这是个体现*精神的大好事儿,到这儿来寻摸对象一点儿也不丢人。据说在全国很多大城市里吧,都有和这儿差不多性质的相亲角。而且除了公园相亲,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比如杭州有万松书院,上海有“家长聊天会”,深圳有“未来亲家联谊会”等等。并且这事儿也不是咱们中国才有,早在二十多年前,日本东京的一家婚姻介绍事务所,就在宾馆里举行过一次父母聚会,专门给孩子相亲,算是开了先河。中国可考证的最早的父母相亲的场所,应该是龙潭公园,就是龙须沟那儿。
见这哥们儿没完没了,我赶忙打断了他的话,告诉他这些背景情况,在采访前都已经详细查阅过资料,主要就想向他了解一个问题,请他谈谈这种方式的效果如何。
“一般。”中年男子扶了扶眼镜,把本就不高的声音又压低许多,“我见了好几个了,全是见光死。”
“哦?您是给自己找来了?”
这老哥有点儿不高兴:“我没那么老吧?”
我忙说惊讶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刚才接受采访时,您说的一大堆都是关于家长替孩子相亲的例子,所以误会了。眼镜男说那不是配合你采访么,要不你怎么交差呢!我说不差您一个。于是两人都笑了。
眼镜男告诉我,根据《北京晚报》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这种婚介方式成功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比普通婚姻介绍所的成功率还高,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老是那百分之七十。这时候老刘拍完照片过来了,听到这话儿插嘴道,这形式能有三成成功率,那还真不错了,因为全靠家长空口白牙的,好多人连孩子照片也不带,怎么就知道合适不合适呢?对见光死深恶痛绝的眼镜男闻听此言大有同感,尤其在得知老刘和我也都是未婚后,说起话来更是有同病相怜的味道。
“现在这人吧,找个合适的结婚对象还真是难啊!不过呢,咱们也别着急,多种方法都试验着,我妹前一阵儿在婚恋网站上给我注册了个号儿,我上去看了看,感觉不错的还真不少,你们两位也可以试试。”
老刘兴头头地问网址是什么,眼镜男很实诚,郑重其事地拿出纸笔写了下来。老刘把纸条儿揣兜里,顺手摸出烟来,拉着那哥们儿说坐长椅上聊会儿。“现在这女的,要不太狂,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