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职业经理人的类型也是与之相对应的7个类型:创业型、成长型、成熟型、突破型、转型型、问题型和关门破产型。所以作为职业经理人,应首先盘点自己是这7类中的哪一类。
盘点自己的适应规模
仅做上述7个类别的分类盘点还不够,职业经理人还要盘点自己适合什么规模的企业。从人员规模看,同一管理级别跨规模跳槽,几乎是不现实的。当然,除了人员规模,企业规模还包括资金规模、资产规模、行业跨度、管理半径等。所以这个盘点应以自己工作过的企业规模为依据,而不应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为准。有人认为自己曾在业务往来中接触过某类规模的企业,或者分析过某类规模企业的案例,就认为自己是某类规模企业的经理人,这就像看过别人游泳就认为自己会游泳一样不足为据。
盘点自己的适应级别
职业经理人应判断自己究竟适合于企业的什么管理级别,是一级管理者,还是三级、五级管理者。不同级别的管理者,其权力的灵活度是不一样的,也许你管理着近千人的团队,但你只是个五级管理者;也许你就管理着几十人的团队,但你有可能是一级管理者。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也是不同的。基层经理人越级跳到高层管理者的位置上,刚开始时会很不适应。
盘点自己的适应岗位
职业经理人还应继续盘点自己是什么岗位类型的职业经理人。管理级别是从企业的纵向对管理岗位进行的分类,从企业横向分,管理岗位又分为人事、行政、技术、财务、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公关、生产等,自己是单一的专业岗位人才?还是跨专业岗位的人才?不同专业类型的职业经理人,职务需求的素质是不一样的,跨专业跳槽是比较忌讳的。
盘点自己的适应行业
俗话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目前市场上行业数以千计,新行业又层出不穷,自己究竟适合在什么行业干?作为高层,跳槽时行业跨度不可太大。有人会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强,入行快,但无论多快,都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成本。这个成本有的短期内一次性支付,有的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要支付。比如说,有人自豪于什么都干过,什么都懂,这句话的背后就是什么都懂得不深,有时会给新东家不知如何使用的感觉。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大型国企,因为其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因而可能不遵守这一市场规律。
1。入职前经理人该做哪些功课(2)
盘点自己的职业生涯走势
职业经理人跳槽时还要盘点自己的职业生涯走势:是处于上升通道、震荡整理阶段,还是处于下降阶段?如果处于上升通道,是处于什么性质阶段的上升通道?如果处于震荡阶段,能否打破震荡?如何打破?是通过跳槽打破,还是通过充电打破?如果处于下降阶段,是顺势而为,还是抑制下降,重新步入上升通道?
许多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走势一般就一个上升阶段,然后就开始下降,如同简单的抛物曲线,其职业拐点,通常就在38岁左右。这类经理人的职业轨迹在水平面上就年龄一个延展坐标方向;一些成功经理人的人生职业轨迹之所以盘旋上升,跌宕起伏,在于其不仅有一个时间的延展坐标方向,还有个人持续能力和拼搏精神的延展坐标方向,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坐标空间。
盘点自己的薪酬走势
一般来讲,薪酬走势和职业生涯走势是同步的。每个职业经理人都希望自己的年薪越来越高。但现实中,如果自己的职业生涯正处上升期,薪酬待遇可能逐步增高;如果处于下降阶段,或是处于震荡阶段,特别是如果职业环境有重大变化时,薪酬待遇就不一定会增高。有些经理人刚从欧美国家回来,在国内求职时还抱着过去在欧美时的薪酬水平不放;有的则以过去的行业薪酬水平要求现在的水平,比如,IT与证券业的职业经理人常常犯第2种错误。所以盘点薪酬走势,应该与职业环境变化结合起来。
自我盘点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与自己实际水平的不对称性是影响职业经理人盘准自己的关键。
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一般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职场人自我评价还有一个规律:以40岁为分水岭,年龄越轻,自我评价的膨胀系数越高;年龄越大,自我平价越接近自己的实际水平。正是由于人们自我评价的不对称性,才出现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等可能。
职业经理人应该寻求第三方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