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2/4 页)
局长;齐大哥真名叫孙平化,就是后来颇为知名的对日外交家,中日友好协会会长。
就这样,谭国玉一边读书,一边当地下党的小交通员。高小毕业,齐大哥把谭国玉送进初中,那是个半工半读的学校,两年不到,日本人投降了。
1947年,17岁的谭国玉由齐大哥送到东北民主联军,没多久,谭国玉就当上了班长。他所在连队是能征善战的“老虎连”,在辽沈战役的千里战场上,与国民党军队拼死厮杀。在战斗中,谭国玉一天天成长起来,变得坚定、沉稳,他开始感到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了。谭国玉带领“老虎连”,翻越万里长城的雄关古垣,冲向平津战役的枪林弹雨,又跨过长江天险,一直打到广州市,最后在边陲小镇深圳安营扎寨。有一次,谭国玉奉命和战友化装混进香港,侦察敌情。他打扮成一个阔少爷,头发涂了不少发蜡,西装革履,打着领带。在灯红酒绿的香港执行特殊的侦察任务,紧张程度不亚于真枪实弹的战场,尤其不会打领带,不敢解开,四天四夜就这么紧紧箍在脖子上。谭国玉因作战勇敢,多次立功,成为部队的一个模范基层干部。
1950年,部队开展“扫除文盲,学习文化”的运动,初中文化程度的谭国玉,成了部队里的大秀才,他是全营的扫盲骨干。越是接触文化,越觉得自己文化知识不够用,他向上级领导提出了进速成中学学习的要求。1953年初,正是南国紫荆花盛开的时候,上级通知谭国玉:“收拾东西,打好背包,组织上保送你去提高文化啦。”
谭国玉喜出望外,随着大家上了火车,一直到了哈尔滨,才知道那个学校叫军事工程学院。
一位大高个子、山东口音的干部来接谭国玉一行人,他热情地接过谭国玉手中的背包,自我介绍道:“我叫高勇,欢迎同志们来学院学习。” 谭国玉马上和高勇对上了话:
“学院里有文化中学吗?”
“没有,你们入院后,先进预科。”
“什么叫预科?是干什么的?”
“为你们补习高中课程呀,补好了再学大学课程。”
“哎呀妈呀!弄错了!我连初中课还没有学完呢!”
说什么也没有用了,走错门的谭国玉硬着头皮站在新生大队的队伍中,区队长安慰他,“既然来了,就好好复习嘛。”
课本发下来,都是高中的数理化,谭国玉翻翻,两眼一阵发黑,什么都看不懂呀。数学课,他需要老师帮助复习小学的四则运算;化学课,他只认识一个H2O,是表示水的,其他的就如同看天书了;物理课是鸭子听雷,石头落井,从来没有听过什么“矢量”、“标量”这些怪名词。
谭国玉面临一个上课听不懂,下课看不懂,作业不会做,处处是难点的严峻局面,头两个月的测验,门门功课不及格。他的考卷,老师不是逐道题的批改,而是从卷头到卷尾只画下一条又粗又长的斜线。4月中旬,在按文化程度重新编班的考试中,5门功课按5分制计算,他一共得了7分。谭国玉成了全院新生的落后典型,一时间舆论压力让他抬不起头,吃不下饭,他眉心结个大疙瘩,紧紧抿着嘴,每天寡言少语,呆在教室里不出来。他感到自己像是头掉进井里的老黄牛,满身是劲,不知往哪儿使。那课本上的公式、符号,犹如万丈高的雄关铁闸,他再拼命也攀登不上去。
不久,从苏联顾问那儿传来了对他的评价“谭这个学生是怎么混进来的?”“这里是高等学府,赶快让他回原部队,从小学文化学起。”
老师悄悄对谭国玉说:“听说苏联顾问对你的意见挺大,你得有个思想准备。”
同学们也为他着急:“我们是高中毕业的,还这么吃力,你连高中的门也没进过,这样学下去能行吗?”
谭国玉真的感到路已经走绝了,自己底子太差,糊里糊涂闯进了哈军工,根本就不是上大学那块料。这么下去,迟早得被学校除名,倒不如自己主动提出回原部队,也给学院减少一点麻烦。
他找区队长谈话,递交了一份退学报告,反过来宽慰关心他的同学:“我想好了,惟一正确的道路就是退学,重回我那个‘老虎连’,当指导员去,这几个月,多谢大家对我的帮助了!”
26 地学女杰 刘恩兰笑傲东海浪(4)
陈赓从新生大队领导的汇报中了解到谭国玉的情况。那天傍晚,他打电话给新生大队,让谭国玉在晚饭之前,5点30分准时到小平房来。
谭国玉听说陈院长召见,着实吃了一惊,虽说几次听过院长的报告,但还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