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敬重。
我是他们的后代。我的身上传承着他们的血脉和基因。我应当和他们同样优秀,我有能力和他们同样优秀,我必须和他们同样优秀!
从这天起,我发誓只考五分。
六年后,我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又过了两年半,我获得了副博士(博士)学位。
回到国内,工作之余我参加了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的活动,有幸获得了许许多多和五六十年代留苏学长接触的机会。
那些曾支持我走过艰难的求学之路的高贵灵魂,如今就有血有肉地站在我的面前。
他们是如此平凡,平凡得就像邻家的一位慈蔼的爷爷或奶奶。在市井中,你绝对无法将他们和普通人区别出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自序(2)
他们是如此优秀。在他们当中,涌现了无数专家、教授、学术带头人、国家高级干部。他们的职位可能不同,但是决无平庸之辈。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留苏学生,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一段凝重的记忆,一座功绩的丰碑。
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群体。
在人类历史上,还不曾有过这样目的明确、组织严密、规模巨大的国家间人员交流活动。在其后,类似的活动也再没有发生。
这是一个业绩卓越的群体。
他们支撑了新中国五十年的建设。他们当中的许多名字,永远铭刻在新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的史册中。
这是一个忍辱负重的群体。
在他们身上,浓缩了政治运动带来的所有苦难。然而无论精神还是肉体的摧残,都丝毫没有折损他们矢志报国的信念。
这是一个正在远去的群体。
如今,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步入古稀之年。他们的记忆,他们的情感,正如同他们的脚步,与我们渐行渐远。
命运如何降临到这群人身上?
他们又如何迎接了命运的挑战?
在他们严谨的外表下,涌动着怎样的情感波澜?
他们每个个体的命运,又是如何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连?
这些疑问,驱使我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记录下他们的人生轨迹。
这是一次艰难的心路跋涉。我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来到我未曾降生的岁月,追溯这个特殊群体走过的足迹,揭示他们罕为人知的感情世界。
这是新一代留苏学子的“寻根之旅”。我要探究他们克服重重艰险,矢志报效祖国的动力源泉,来指引年轻一代的人生之路。
文明需要传承,记忆需要挽留,历史需要铭刻,这是我们这些晚辈学子肩负的沉重使命。
我愿以这些文字作为后来者微薄的礼物,献给那个逝去不再的光辉岁月,献给那些忠诚于信仰、忠诚于祖国、忠诚于生命的不朽灵魂!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大浪淘沙(1)
1925年3月。克里姆林宫。
在巨大深邃的办公室里,斯大林一边吮着烟斗,一边缓缓地踱步。在办公桌上,是一封来自于苏联驻中国广东政府代表鲍罗廷的加急电报:
“中国民主革命的杰出领袖孙中山先生于3月12日在北京因病逝世。孙先生逝世前,曾口授《告苏联同志书》。全文如下:
……
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亦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
……
伴随着均匀有力的吮吸,烟斗中的火光忽明忽暗,烟丝燃烧发出细微的咝咝的声响。在缭绕蒸腾的浅蓝色的烟雾后面,斯大林陷入了沉思……
自从国民政府在广东成立以来,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苏联支援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在广东黄埔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化的军事学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但是,为了中国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需要培养大量的笃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青年革命干部。他们不仅承担着推动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也将成为今后维护良好的中苏关系的纽带。
几天以后,在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在在莫斯科,以孙中山先生的名义,为中国的革命者创办一所大学。
1925年10月,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六十六次会议上,苏联驻广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