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寒鸦(第1/1 页)
寒鸦(学名:corvus monedula),是一种体型略小的黑色及灰色鸦,属于鸦科鸟类,具有4个亚种。它们在全球多个地区都有分布,包括欧洲、北非、中东至中亚及中国西部。在中国,寒鸦在新疆为夏候鸟,在西藏为冬候鸟,是一种地区性常见的鸟类。
生物信息
寒鸦的体长大约在30至37厘米之间,体重雄性为139-225克,雌性为163-205克。它们的前额至头顶黑色且富有光泽,枕至后颈灰白色,后枕两侧、颈侧淡灰白色近白色,在后颈形成一个半环形项圈。眼先黑色,背、肩、腰、翅以及尾上覆羽和尾羽等上体羽毛黑色,头、翅、尾具紫蓝色金色光泽,背微缀灰色。颏、颊黑色具灰色羽干纹。喉和上胸纯黑色,其余下体暗灰黑色微具黑色光泽。虹膜珠白色,嘴、脚黑色。
生活习性
寒鸦主要栖息于河流、农田、果园、村庄等人类居住环境附近,它们喜群栖,常结成喧闹的小群,野外常与秃鼻乌鸦混群。在中国新疆为夏候鸟,在西藏为冬候鸟。它们喜欢在翻耕过的农田地上和有稀疏植物的开阔地带觅食,也常在庄稼地里啄食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寒鸦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蜥蜴、小型鼠类、雏鸟、鸟卵和小鸟等其他动物,还吃坚果,浆果、草子等植物性食物,有时盗食作物种子、谷物等农作物。
特点
寒鸦的叫声单调嘈杂,典型的突发而急促的鸦叫声,为高音的chjak,激动时重复叫。也有拖长的chaairurr接以chak及含糊的高音kyow。它们的巢主要在石质或土质的洞穴或缝隙中,树洞中亦可见到。在新疆特殊环境中,广漠的戈壁一望无际,戈壁荒漠上有绿洲的树林中常可见到其栖息,农业区即河流两岸的峻峭岸壁上,常可见到在缝隙和洞穴中出入并作巢。
繁殖习性
寒鸦的繁殖期为4-6月,它们会在树洞、河谷沙崖或土崖崖壁洞中营巢,也会在屋檐下、岩石缝隙和树上营巢。巢呈碗状,主要用细枯树枝和枯草构成,内垫有苔藓、兽毛、羽毛、棉花、纤维、纸屑、破布枯草等各种比较柔软的材料。筑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每窝通常产4-7枚卵,卵蓝绿色或蓝白色,被有暗褐色和紫色斑点。卵化期17-18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鸟,经过30-35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寒鸦以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和叫声,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也为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作用。
适应能力
寒鸦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鸟类,它们能够在多种环境中生存,从城市到乡村,从农田到荒漠,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这种适应性使得寒鸦能够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生存下来,甚至在一些城市中,它们已经成为了常见的“城市鸟类”。它们能够利用人类的废弃物作为食物来源,这使得它们能够在城市环境中繁衍生息。
社会行为
寒鸦是社会性动物,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地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它们在寻找食物时更加高效,也有助于它们在面对天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在群体中,寒鸦会展现出复杂的社会行为,包括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和竞争。它们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声音和身体语言来进行,这些交流方式对于它们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
智慧与学习能力
寒鸦以其智慧和学习能力而闻名。研究表明,寒鸦能够使用工具,解决复杂的问题,并且能够记住和识别其他个体。这些能力使得寒鸦在面对环境变化时能够更快地适应和学习新的生存技能。它们的这种智慧和学习能力在鸟类中是非常罕见的,也是它们能够在多种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与人类的关系
寒鸦与人类的关系复杂多变。一方面,它们在城市和农田中的活动有时会对农作物和财产造成损害,因此被视为害鸟。另一方面,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控制害虫数量、清理死亡动物的尸体等,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如何平衡寒鸦的保护和控制,是一个需要人类深思的问题。
由于寒鸦的适应能力强,它们在全球的分布范围广泛,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变化,寒鸦的栖息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