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购九龙仓)感到兴趣。让我告诉你,我参与地产活动,并非因为我想与传统的英资洋行作对,而是像香港其他大多数人一样,我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控制权从一个环节转到另一个环节,或者从一个集团转到另一个集团,只是表示某些由于商业上成功带来的资金需要另寻出路。”
李嘉诚未正面评价“舆论有关他收购英资洋行的报道”。他只是在很多场合说:“收购不像买古董,非买不可。”有人认为,买与不买,李嘉诚都是从商业利益上考虑的,他并不把对方当不共戴天的敌人,非得置之死地而后快。李嘉诚还说:“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当然,大家在一方天空下发展,竞争兼并,不可避免,即使这样,也不能抛掉以和为贵的态度。”
西门·凯瑟克在港灯售购协议上签字后,舒一口气道:“从此置地不再处于被动了!”几天后置地便宣布投资7。5亿元,兴建行将胎死腹中的交易广场第三期工程。其后,李嘉诚把29亿元的巨额现金支票交给西门,西门高高兴兴将港灯交给长实系和黄。
那位评论家说:“李嘉诚真正发迹,是从收购和黄开始,李氏的发迹史无疑是一部吞并史。他并非像某些传闻说的‘为民族而战’,他是‘为自己而战,为缔造他的商业王国而战’。在两次浩大的收购中,李嘉诚头脑异常冷静,从未情绪化——这就是出色商人的头脑。
“如果说,李嘉诚收购英资是‘民族气概’之体现,那么,这之前和这之后,他都收购过华资,这不意味他是‘民族的叛逆’吗?”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不想对此再作评议。李嘉诚、包玉刚收购英资企业的业绩,世界传媒对他们的述评汗牛充栋。这正表明,收购本身的空前反响及非凡意义。
李嘉诚控得港灯,委派港灯控股母公司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出任港灯董事局主席。
1987年3月2日,和黄将港灯非电力业务分拆上市——嘉宏国际集团公司。嘉宏从和黄手中购入港灯的23。5%股权,成为港灯集团的控股母公司。马世民出任嘉宏董事局主席。
重整后的长实系股权结构是:李嘉诚控有长江实业33。4%股权,长江实业控有36。55%的和记黄埔和42。9%的青洲英泥,和记黄埔控有53。8%的嘉宏国际,嘉宏国际控有23。5%的港灯集团。
各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孙公司高峰期有百余间之多。
马世民负责和黄系的电讯、能源、货柜(集装箱)码头、零售及港灯与嘉宏的业务。现分述如下:
电讯:1986年年底,和黄设立一间全资附属公司——和记通讯有限公司,统辖原有的和记电话、和记专线电视、和记传讯、和记资讯传通4家公司。和记电话公司主要从事流动无线电话,客户拥有率占全港的55%;和记传讯公司原已收购了24家传呼公司,是本港最大的传呼机构,市场占有率占5成;和记专线电视合作拥有亚洲卫星一号的权益,并开办了亚洲卫星电视台;和记资讯传通主要开发电脑联网资讯服务,业务在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
货柜码头:葵涌码头是世界吞吐量最大的货柜码头,到1985年,和黄属下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处理的货柜量占葵涌的45%以上。之后,和黄先后投资近百亿港元,到1990年年底公司拥有10个泊位,89公顷码头设施(占总设施的63%),货柜吞吐量占市场的70%。和黄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是同业的垄断性企业。另外,公司还拥有楼面600万平方英尺的亚洲最大的货物分发中心。货柜码头业务是和黄的主要盈利来源,1986年盈利4。5亿港元,20世纪90年代盈利已逾10亿港元。
零售:零售业务是老和记洋行的传统业务。和黄拥有两大零售系统——百佳超级商场和屈臣氏连锁店,另还有屈臣氏制造业和多种消费机构。百佳与怡和系的惠康是本港最大的两家超市集团。到1990年4月止,百佳超级市场已达135间,另有10余间在海外。屈臣氏属下的连锁店有220多间。20世纪90年代初和黄零售业营业额达50亿港元的水平。
港灯:1984年,为怡和置地所控的港灯集团,拥有香港电灯公司和丰泽、嘉云等9家全资属公司及国际城市等5家联营公司,业务包括电力、地产、工程、工业、贸易、零售、保险等多方面。该年税后盈利8。22亿港元。1985年,长实系和黄收购港灯后,年盈利12。8亿港元,增幅56%,为港灯集团有史以来首次突破年盈10亿元大关。1986年又突破15亿港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