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一
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起,直到父亲和母亲的相继去世,这一段悠悠的岁月,是我们全家处境最为艰难的时光,尤其是父亲晚年的这整整八年中,全家人经历着社会底层人们所过的那种极其贫困的生活……回想起来,当时虽然很穷,整天过着半饥半饱的艰难日子,但对于我们作儿女的来说,却并未承受到心灵上的痛苦,也没有感到怎样的不幸,——因为有父亲、母亲在我们身边,他们的细心关怀和爱护,教诲和培育,让我们心里感到特别踏实和安全,也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家庭中那种浓浓的亲情和温暖。
清贫中,为了支撑这个破落、衰败的家庭,我们的父母历经风霜,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地面对生活的坎坷和磨难,却从未有过任何的争吵和埋怨,他们用微薄的力量与命运抗争。正是这种苦涩而和谐的家庭氛围,无形地感染着我们,使我们从小对物质生活并无过多的奢求,一门心思地只知道努力读书。这段日子的艰辛,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里。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上,每当我们回忆起那时的生活情景,就仿佛有一种力量鞭策着我们前进,使我们感到似乎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一往无前。父母亲的音容笑貌,他们对待生活不幸所保持的坦然态度,以及他们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始终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成为我们在逆境中不断成长的精神支柱。
今天,我们都已成家立业,自己的儿女也都长大成人了。当我们回顾过去,在贫穷困境中求学,在艰辛苦难中读书,我们兄弟姊妹终于一个个都以高等院校的学历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每个家庭的生活,都处于平民百姓的中上阶层时,就不由使我们更加深深地怀念起父亲和母亲来。
我们兄弟姊妹都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平日里称呼父亲,却不是按照本地人的叫法(伢老子),而是遵照母亲老家——江苏的习惯,称呼“爹爹”。这大概是母亲觉得用当地的俗称显得不那么亲切,也不大好听,才让我们这样叫的。
父亲中等身材,白皙清瘦,平时,总是穿着一身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的衣服,虽然质地并不好,但很合身,也很得体。他言语不多,不苟言笑,喜、怒、哀、乐极少表露出来,外表非常宁静,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文质彬彬、举止安详的人。或许因为长期经历世事的变更和生活的坎坷,他的内心受到某种压力的缘故,他那平静的目光中,总是含着一丝隐隐的忧伤,让人感到有些沉重。
父亲出生在湘潭县一个当时颇为富裕的大户人家,祖辈给他取了一个既响亮又文雅的名字——健芝,大约是盼望他能够顺顺利利地成长,不仅身体健康的,而且人品高尚,像芝兰一样高洁。
我小时侯,每当听到周围的人叫父亲“健芝先生”时,就感到特别高兴,认为父亲像老师一样受到别人的尊重;还有叫父亲“二先生”的,听起来也比较习惯;我最不喜欢有人毕恭毕敬地称呼父亲“二老爷”,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总觉得看起来不顺眼,听起来也不顺耳。
母亲告诉过我,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按中国的民俗,六六大顺,可是他的命运却充满坎坷和波折,见不到大顺的痕迹。父亲幼年时,体弱多病,童年便少了许多欢乐;青年时,虽然家境尚殷实,生活上还过得不错,但封建礼教的桎梏,让他的思想和行动受到很大的束缚,理想和抱负得不到施展;中年时,遭遇战乱和动荡,虽有文化,也从事过文秘、行政人员之类的职业,但忠厚、软弱的本性,以及他根本不谙世道险恶,盲目的善良,加上文人的书生习气,既不懂得经营管理,又缺乏组织才干和能力,从而使他在事业上累受挫折,命运上坎坷多舛,甚至差一点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晚年时,又赶上政治风云突变,在冷酷的阶级斗争中,在无情的无产阶级专政下,他既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承受精神上的打击,在贫困交加中,苦苦捱到生命结束,终年未满五十岁。 他的一生,多灾多难,尤其晚年几乎没有过上几天舒坦的日子。早年虽然生长在有钱的阔气人家,但他并不是那种只顾自己享受,不顾别人死活,只管自己花天酒地,不管家庭孩子,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因此,父亲其实并未曾享过多少福,至少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是这样。
父亲的人品好,正直而善良,不论环境如何,他都能用平静的心态看待一切。风光时,作为生长在钟鸣鼎食之家的富家子弟,他从不盛气凌人,也不张扬跋扈,更不会欺压穷苦的老百姓,相反,他倒是同情怜悯这些弱者,总想给点力所能及的帮助。落魄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