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我做了很多很多不见得赚钱的演出,却心安理得无怨无悔,原因很简单:那是我谈好的了。
很多艺人参与公益活动,大家很容易把它想成沽名钓誉,或说得好听些是建立形象。其实,沽名钓誉也好,建立形象也罢;积存福德也可以,回馈社会也行。说明白一点,这一次不赚钱的原因是:为了赚更长久的钱,为了过去已经赚到的钱,为了其他的事可以赚钱,为了提醒和创造更多的机会来赚钱……如此而已。
有钱人,一定有他富有的道理
“钱”是人类以物易物行为进程里的插曲。我付出劳力,不管是劈柴种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温饱”。可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就叫做“钱”。渐渐地,我劈的柴、种的米都必须拿去卖,换成钱,然后再去买温饱。如果我很会买又很会卖,只要劈少少的柴,种少少的米,我就可以很温又很饱!这个买卖的过程就成了“贸易”,而我,就成了一个“好”生意人。
后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劈柴种米的人少了、十行百业的人多了,于是社会就用“钱”来把这一切原本单纯而越来越复杂的依存关系串连起来,就成了今天的世界。
要想清楚“钱”,就要先看清楚“钱”的真义:无中生有的交易和转换。
你现在上的班、做的工,对全人类提供的服务有多少?你就领到那份与服务代价相对等的“钱”。你可以用这些“钱”再去交易,或转换成你所需的一切:他人创造的服务,那些别人上的班、做的工。
于是有人会提出问题:“我觉得我做得多,可是我领得少。因为我的所得只能换得他人少少的服务。”
答案很简单:他做的“工”给人类提供的服务效益太差。可能他选错行,用错工具,缺乏知识,没有效率……总之,事倍功半,自然领得少。
“可是我明明看见很多人什么也不做。每天只是炒炒股票,就领得比我多,享受比我好,大家都替他服务……?”
答案也很简单。炒炒股票就能赚钱?那还得要眼光独到、操作得法。懂操作才能抓对时机,眼光准才能选对行情上扬的股票。会行情上扬的股票代表那家公司会赚钱。会赚钱的公司,代表它的产品为人群所需要。越为人群需要的产品,就代表越有价值的服务。那些人将资金投资在一家能提供“有价值服务”的公司,使这公司资金充裕、扩大规模,就代表可以创造更高绩效的服务效能,就代表为人群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当然可以领得比他多、享受比他好!
所以,钱是公平的。它从来都是公平地去它该去的地方。有钱的人一定有他富有的道理,没钱的人一定有他穷的原因。别埋怨了。
我的赚钱态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句我从小就会背的话,可是一直到现在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有很多话都是这样的,一如我们从小听老师家长叨叨絮絮,却全当耳边风,一句也听不进去。说是听不进去,我们只是当时不明白:耳朵是关不上的,所谓“听不进去”的话其实是全进去了,只是“有听没有见”而已。
直到经事长智,才一句一字地从脑子的某个角落里,把那对应的话给拖出来:开始验证,有所体会。这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我把它挑出来说,是因为在“钱”这个主题上,这8个字可以提供给我们某一个足以思考或追求的境界。
我在那段赚钱的日子里(想想,我现在也还很赚钱,只是和开销相比起来没那么令人惊喜罢了),着实是买了不少东西。当时买东西很简单,老婆说要买的,买。孩子说要买的,买。自己说要买的,买。生活上需要买的,买。买了会快乐的,更是要买。就是这样,脑海里就是没有浮起过任何与价钱相关的念头。
从小也不算穷,刚开始赚钱就算顺利,刚顺利就结婚,刚结婚就当了爸爸,刚当爸爸就开始生小孩,刚生小孩就开始做生意……一切接踵而至,完全没有空档。就因为这样,我在很短的时间里改变了许多,尤其是在金钱的尺度上。算一算,从花300元会考虑(我在服役),到花30万元会考虑(我同时主持好几个电视节目),这两者之间,不过前后三年而已。
也算暴发罢,尽管不如中乐透彩那么一瞬之间。但中彩票毕竟只有一回,我那前后几年却是日日三奖、月月中二奖,况且还看不出几时会停止中奖!在那样一个背景之下,买东西时不太去计较金额与价格是很正常的。我那时唯一计较的,可能只是大家开不开心,包括陪我买东西的人、被我送东西的人、卖给我东西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