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2 页)
明成祖长陵:人殉的死灰复燃
明十三陵归来,一种尘封已久的记忆被目光再次开启。再次想起了金戈铁马,它化成了一条长河,化成了银屏上的镜头,把众人的眼光再次引向那个已然远逝的是是非非的大明王朝,那个有过短暂的辉煌更充斥着禁锢、愚昧、杀戮、荒唐、糜烂的王朝,是它带着一个古老而辉煌的东方帝国一道慢慢滑落……
因何定陵北京
话说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永乐皇帝朱棣的徐皇后去世了,朱棣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地区选择“吉壤”,即风水宝地,准备修建陵寝。相信大家都知道,明朝正式迁都北京,是发生在明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为什么朱棣那个时候就决定要在北京,而不是南京修建陵墓呢?事实上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朱棣发动政变,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抢了侄子(当时的建文皇帝)的皇权,而建文帝在宫内大火中不知所踪。建文帝下落不明,这让朱棣很不放心,朱棣登基后一直心不自安,除了派人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发动“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终究不服,这对朱棣的统治始终是个威胁。北京则是朱棣经营了多年的根据地,是龙兴之地,所以他自登基之初(公元1403年)便计划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次,建陵在北京还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明朝初年,元朝被打败,残余势力逃到了漠北,他们时不时侵扰边境,成为明朝北方的一个长期威胁。然而当时政府机构在南京,鞭长莫及,不容易控制北方局势,北方一旦不稳,必定震动中原,搞不好还可能重蹈覆辙,走上宋朝的老路。所以朱棣在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应该说是一个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
事实上,定陵北京这一措施对明朝疆域的巩固的确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明正统十四年发生了“土木之变”,当时的皇帝英宗被抓,人心涣散,国本动摇。有人建议南迁(迁都南京)。反对者提出,老祖宗定陵寝于北京的目的就是“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若去,陵寝将谁与守?”众所周知,古人对祖先都是很尊崇的,怎么能弃祖坟于不顾,丢给敌人呢?这实乃大不孝之举。这一反对暂时保住了大明江山。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末的崇祯皇帝,虽然李闯王攻进了北京城,他本有机会南迁,起码可以做半壁江山的皇帝。但他没走,在煤山,就是今天的景山上吊了,上吊时批发覆面,表示没有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不知成祖朱棣当日北迁之时,可曾想过会是这么一个落魄的结局。('EXC')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