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那人面前,看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他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字。
由于这一地上乐园的耶和华试验,使人类从其诞生之时就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它实际上开启了人类向往美好家园之梦的方向,以致于进入20世纪以后,还出现了类似于当年的伊甸园的再次试验。这就是当代人类进行的“生物圈1号”及“生物圈2号”试验。不过,当初的地上乐园试验,是由耶和华这样的神来一手包办的,显示的是神的意志;而现在的地上乐园试验,却是由科学家们这样的人来共同创建的,展现的是人的智慧。因此,神的意志是具有权威性的,是神决定着人的幸福与充实;而人的智慧则只有试验性,是人在尝试着自己的发展可能。
应该说,伊甸园中似乎的确是美好的,不过还得需要人们尽量发挥一下想象力:清泉喷涌、河流环绕、树木葱茏、四季常绿、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亚当和夏娃居住在这样的地上乐园中,不仅有好吃的,而且有好看的,在吃饱喝足的同时,还可以赏心悦目,时而摆弄一下光彩夺目的金子,或者玩耍一回晶莹圆润的珍珠,要不然就抚摸一会儿焰光耀眼的红玛瑙,并且还有机会与飞禽走兽嬉戏一番。更为要紧的是,无论是亚当,还是夏娃,似乎都无需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一切,如果说需要他和她付出一些什么的话,好像也不过仅仅是亚当承担了园子的修理看守工作,而夏娃则是帮助亚当工作的助手。因此,看起来还似乎应该说,在这样美好的家园之中,亚当和夏娃的生活果真像是幸福而充实的。
对于人类生存状况应该如何进行评价,通常是从两个方面来着手的,一方面是从人类物质生活的丰富性这一基点上来加以判断,因而人类在生活之中物质需要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地满足,也就成为人类的生活是幸福还是不幸福的世俗标准;另一方面则是从人类精神生活的多样性这一基点来加以判断的,因而人类在生活之中的精神需要是否能够得到自由地满足,也就成为人类的生活是充实还是不充实的世俗标准。如果以这两个标准来看伊甸园中的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的生活,应该承认他们的确是幸福而充实的,甚至连耶和华也这样认为。
实际上,这两种从物质到精神的世俗标准,仅仅是就人类生活的表象而言的,它们主要强调对于人类生活需要的直接满足,将人类视为需要满足的对象,却忽视了人类对于自身进行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类应该并且能够由自己来主动地创造出对于生活的需要,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着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的赐予,无论是他人的赐予,还是上帝的赐予,因为赐予不仅会僵化幸福与充实的标准,而且还会奴化生活中的人类,这是在蒙昧之中的幸福,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一味依靠衣食的赏赐,放弃了创造性的行动;这是在愚昧之中的充实,拾人牙慧就心安理得,一切等待着思想的恩赐,抛弃了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在自得其乐之中仰仗他人的鼻息,与此同时,还不时以知足者常乐的自慰,来掩饰自己生活的贫乏与空虚。
所以,伊甸园里的生活,是一种坐享其成的庸人生活,既是具有蒙昧性质的不求进取的生活,又是具有愚昧色彩的自甘堕落的生活。是看起来无忧无虑,而实际上却是百无聊奈的生活,从根本上看,是完全被剥夺了创造权利的奴隶的生活。所以,无论是亚当,还是夏娃,尽管看起来似乎是吃喝玩乐无所不有,其实他们却一无所有,连正常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性爱需要,也被耶和华利用他们的无知而剥夺了,只是在将他们逐出伊甸园以后,才把同房的权利作为惩罚来归还,从而显示出宗教的禁欲倾向。
同时,伊甸园里的生活,又是一种缺乏创造活力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由耶和华安排停当,按照耶和华既定的程序来开始那周而复始的循环,在平稳静谧之中,趋于平淡与平庸。也许是伊甸园里的生活太过于单调乏味,因而耶和华恩准亚当为其他动物,包括野地的走兽与空中的飞鸟随便取个名字,显然这种随意性的命名行为,并没有激发起亚当的任何创造冲动,倒是亚当本人在为走兽与飞鸟们取名的过程之中,找到了自己的同伴,也就是那些由他取了名字的牲畜。而来自野地的走兽牲畜,显然是亚当的好朋友,至于在空中的飞鸟之中,为什么没有谁来成为亚当好朋友的家禽,致使五禽六畜这些人类的朋友被丢失了一半,也许是耶和华的过错,谁让伊甸园给建立在东方的沙漠之中呢?
因此,并不是亚当没有创造的能力,也不是夏娃没有创造的能力,而是耶和华有意识地压制了他们创造能力的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